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

  道德價值的實現,特別是需要生命的損害和犧牲,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勸死文,是對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現,並非什麼文化榮耀,反是一種文化悲哀。

  從王炎午寫《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殺,其間有長達三年半多的時間。當文天祥在監獄中歷盡折磨的時候,江南故國的人竟然不擔心他的健康,希望為挽救南宋做出卓越功勳的文天祥能夠多活些時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們的心恐怕都不會安。王炎午們的心一直會為文天祥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敢於犧牲自己而擔憂吧。

  讓王炎午們失望的是,文天祥並沒有看到他“好心”的勸死文;王炎午們也可以寬慰的是,他們顯然低估了文天祥的節氣,不用他們的“督促”,文天祥自有殺身成仁的勇氣和決心。

  1282年十二月初九,當文天祥終於捨身取義,壯烈殉節。火山文學

  臨刑時,文天祥尤為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成了。”

  在向南方跪拜後,他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發現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歐陽氏是否來收殮遺體,記載不一)。這時,刑場上出現十位江南義士,他們冒死來為文天祥辦理後事。在遺體的衣帶間,他們發現了這樣一篇附有序言的贊: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訊後的反應,是悲痛,也許更感慨,其中帶著心安之情,因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被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終結之後,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謹此致奠,再致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