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禹,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

  同縣一位三十歲的老剩女,體肥而黑,力可舉臼,非賢如梁鴻者不嫁。長得難看,眼光還很高,典型的自戀型人格。可沒想到,兩人真的結婚,梁鴻嫌孟女衣綺縞,傅粉墨,估計是覺得她長這麼難看,越打扮越不舒服。於是猛女改變裝束著布衣,隱於世,與鴻生舉案齊眉。

  孟光應是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剩女。可惜她揹著“舉案齊眉”這個牌坊,與漢水的遊女相比,少了幾分古風餘韻。

  據馮至先生考證,杜甫是一個剩男,他在三十歲後才娶了老婆。與孟光不同的是,剩男時期杜甫的肉體與靈魂都盛著大唐磅礴氣韻與家族貴族底蘊,沒有一絲漢人以孝、隱的形式搏取名譽的功利色彩。

  青衣半世,然後隻影空房奴

  在古代羅馬,只有特殊的奴隸才享有一夫一妻制的特權,公元三世紀,德爾圖良才提出允許奴隸結婚。很多史學家不承認中國有嚴格意義的西方奴隸制,但奴婢制長期存在卻是事實。奴婢是史上剩男剩女又一主力軍。

  有時婢女非但婚姻不能自主,生命還時有危險。晉代的石祟,在酒席上居然以砍殺婢女為樂事。在唐代元代明代都有明確規定主僕不可為婚。

  近世奴婢制在部分地區十分盛行。明時廣東人林鉞巖十分同情這群剩男剩女,“人家畜奴,及笄而嫁者,十無一二。往往逗留淹固,蹉跎歲月,至三四十歲,猶不知正夫妻之倫,完室家之好”。徽南人多地少,丈夫一般外出經商,所以盛行奴婢,“婦持家政,以男僕入室為嫌,畜婢無配,甚至終身不享。此風休寧為最”。

  也有少數幸運的婢女。魏晉時期名人裴秀就是尚書令裴潛魏與灶婢女合生,宋代的名臣陳了翁、潘良貴都是婢女所產。

  明御史大夫吉秉中兒子吉之任在遊虎丘時迷戀上一官家的奴婢秋香,賣身為奴與秋香接觸,這情節看官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後來的小說家們把吉之任偷換成唐伯虎。

  清人陶澍與黃氏有婚約,娶親當日女家悔婚,黃家婢女主動“調包”被陶家娶回而不知。陶澍後來中進士,成為兩江總督,這位婢女勇敢地捉住了自己的幸福,不僅告別剩女時代而且搏了個誥命出身。

  如此好運氣的畢竟少數,大部分奴婢過著“白髮盈頭,猶是雙鬟婢子;青衣半世,然後隻影空房”的孤獨生活。清代潮陽陳家的家奴金祥在陳家中道衰落之時,非但沒有離開而且憑著自己的經營本領幫助陳家再致富,年過四十仍不婚,後勞累而死。金祥是孤身奴僕的經典榜樣。

  好意外,突然“剩”下了

  即使沒有貧窮,剩還是不剩,是一種天意,萬般不由人。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歸,近代多離亂,婚姻多過期。”戰爭這種意外因素往往產生剩男剩女無數。

  另外一種意外是中國特色。古制《禮記·內則》:“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這個“有故”特指父母雙親故去,即使婚約在即也不得不推後三年,因為要丁憂三年為孝,丁憂期間結婚或行房事都被認為不孝,皇帝如果要在服闕期間讓官員擔任公職,那叫奪情。因此產生的意外剩男剩女可算是制度性剩男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