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武則天登位前的內幕

  另外一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原來,太子妃初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望族出身,書、香門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後,姑娘竟被武則天外甥、韓國夫人子賀蘭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壞了。

  這就造成李弘同母後孃家人的宿怨,李弘對抗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不會容忍,她開始了自己帝王道路上的第五次謀殺。

  公元675年,李弘與父母同赴合璧宮時突然死亡,時人多認為是武后毒殺他。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諡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

  李弘死後,弟弟李賢繼任太子位。他的出生日期則明確記載為永徽五年十二月,當時還是昭儀的武則天隨高宗謁太宗的昭陵途中突然小產,因其未足月而生,所以對這個兒子特別冷酷。李賢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紀就已讀了《尚書》、《禮記》、《論語》等,過目不忘。曾受封為雍王,高宗對李賢也十分愛寵。李賢聰明好學,處事果斷,在士人中有一定聲望。他組織一批名儒註釋《後漢書》,儘管得到父皇的褒獎,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為《後漢書》載有後漢大權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帶有譏諷時政之嫌。兩年後,高宗下詔改元為調露,與武則天巡幸東都洛陽,命李賢監國。監國期間,李賢處事明慎,頗得朝中大臣擁戴。

  兒子越能幹,將來就越難以控制,對自己的帝業威脅也就越大,這是武則天無法接受的。加上她的寵臣明崇儼多次挑撥,武則天逐漸萌發了廢掉李賢的念頭。她屢次下書訓誡兒子,並讓人撰寫了《少陽政範》和《孝子傳》二書供李賢研習忠孝之道,還“數作書以責讓賢”。書中暗寓訓斥的意思。李賢天生聰明,當然看出了其中的奧妙,是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明崇儼在路上被強盜所殺,武則天懷疑由李賢主使,大索盜犯,數月沒有結果。李賢對母后的做法心懷失望,於是有些自暴自棄。他開始狎暱女色,放浪恣行。

  武則天召李賢至洛陽,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東宮搜查,三人竟在東宮查得皂甲數百具,又誘令趙道生訐告太子,硬把明崇儼被殺之案加在李賢身上。武則天遂提出大義滅親四字,打算把李賢置於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將廢李賢為庶人,幽錮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師兩千三百里的巴州。

  然而已經沒有翻身之力的李賢還是不讓武則天放心,因為他曾經寫過一首《黃臺瓜詞》:“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這首詩與曹植的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暗示母親對親生骨肉的冷酷,在當地流傳頗廣。

  也許是殺人殺慣了,抑或李賢的能力和影響力太有威脅了,武則天決定第六次實施謀殺,剷除一切敢於冒頭的威脅。

  於是她讓邱神績馳赴巴州,逼令李賢自殺。然後佯貶邱神績為疊州刺史,過了一段時間事情漸漸平息,又召邱神績為金吾將軍,宮廷裡才慢慢得知武則天殺李賢的事。

  李賢死後,她和高宗的另外兩個兒子水平皆屬一般,而且一個怕老婆,另一個膽小懦弱,再也不能成為武則天帝業道路上的絆腳石。至此,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六親不認政策,武則天終於掌握改朝換代所需要的全部本錢,一個女皇帝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