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我國四次大規模移民日本的真相

  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此時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

  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在今河南省修武縣東北)。阿知王在這時也隨東漢皇室遺民便從洛陽徙居濁鹿。後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

  太康十年(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象已生,便於五月初一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後,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個姓。

  阿知來日本後,又奏請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日本。因人多地狹,日本天皇政府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後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有三個兒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爾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25個姓氏的共同祖先。

  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8個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後裔後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業中的業績顯著,其中一些人逐漸成為倭王政權中的中下級官吏,進而變成“官人豪族”,成為日本古代社會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終於成為擁有氏姓豪族的東漢直氏。

  西文首氏是另一個歸化漢族集團。其中一些人至日本群島的時間,可能略早於秦氏和東漢直氏。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應神記載,百濟王命阿知吉師(或阿直歧)去日本,贈送倭王牡馬和化馬各一匹以及刀、鏡等禮物。因阿直歧懂中國的經典,倭王令其教太子繭道稚郎子讀中國典籍。一天,倭王問他,是否還有比他更懂中國典籍的人?他回答說: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國典籍。

  於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濟召聘王仁。王仁應召來至日本,同時攜帶《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這就是關於王仁的傳說。王仁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後來在傳說中逐漸演變成為西文首的首領。王仁與樂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淵源。樂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東半島的巨族大姓,因避戰亂遷至樂浪郡,王氏族人在那裡做過郡守。其後裔中知識分子很多,擔任過歷代樂浪郡的各種官職。

  在公元三一三年樂浪郡滅亡後,其中一部分人移居於百濟。王氏的後裔從百濟再遷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運、物資的收藏、管理、搬運等工作發生聯繫。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族也形成擁有氏姓的地方豪族。為和東漢直歸化漢人相區別,且居於大和的西部,遂稱為西文首氏。

  這樣,秦氏、東漢直氏、西文首氏等歸化漢人,以其大量的經濟活動,逐漸形成地方氏姓大族,進入倭王政府,成為日本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

  此時移居於日本群島的漢族,遠不止上述三族。據九世紀初日本天皇政府編纂的《新撰姓氏錄》所載,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攝津、河內、和泉等地區收集起來的歸化人系統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漢族),約佔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這百分之三十的歸化人中雖然不全是漢族,但漢族所佔的比例不會小。這話說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島的漢族人民,就是作為日本人的一員在自覺地建設著日本,但是,他們在客觀上起了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兩晉“五胡亂華”時期東渡日本的移民,大都身懷一技之長,深受日本朝廷重用。無數事實證明,大和國家統治機構的完備,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無不與大陸移民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