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我國四次大規模移民日本的真相

  第三次是隋唐時代(公元6世紀末至10世紀初)。

  此時,隋朝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南北分裂狀態,中國封建社會開始進入了鼎盛的巔峰時期。尤其是大唐王朝前期(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國家空前強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相比之下的日本,則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陣痛期,國勢日衰,內部矛盾重重,內訌不斷。大陸移民東渡熱潮日趨消退,雖仍有部分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和學問僧在日本使者的勸誘下赴日,但是人數相比兩晉時期已是強弩之末。

  相反,強盛的大唐卻強烈的吸引了當時的日本人不畏驚濤駭浪,大規模派遣使節(即遣唐使)來唐朝訪問學習。

  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譯文:日本友人晁衡卿,辭別長安回家鄉,乘坐帆船遠去東方回蓬萊群島。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蒼白的雲彩籠罩著雲臺山。

  本文引用李白的《哭晁卿衡》,其詩中的晁衡就是其中一名最著名的留學生(日文名叫阿倍仲麻呂)。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嶽、袁晉卿等,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有名的是鑑真東渡。

  有趣的是,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員交往,出現了很多唐日之間的跨國婚姻,如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娶的就是一位中國新娘。可見,跨國婚姻不是今天才有的的時尚,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相對的普遍化了。安史之亂後,唐朝衰弱,藩鎮割據混戰,民不聊生,此時直至唐末,又陸續有不少民眾駕舟東渡,但規模已無法與兩晉時相比。甚至有傳說楊貴妃並沒有在馬嵬驛被縊死,而是隨使者逃到了日本,據說日本還有人自稱是其後裔。

  第四次是宋明時代(公元13世紀末至17世紀末)。

  遣唐使於公元895年廢止後,一直到元朝,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趨於冷淡,官方往來基本停止,大規模有組織的大陸歸化人移民浪潮也基本結束。有據可查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人琉球。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

  到了元滅南宋和清軍入關的殘酷民族戰爭與屠殺中,又有些南宋和明朝遺民(主要是江南漢人)遷居日本(比如著名的南宋溫州雁山能仁寺住持高僧祖元、明朝宗室遺民朱舜水等),但為數已不足道。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宋以來,中國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航海技術,大量的貧苦農民和戰爭難民開始浮海到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南洋一帶謀生,人多地狹的日本已逐漸失去了對大陸人民的吸引力,不再是中國海外移民的首選目的地。

  17世紀末,清朝統治日趨穩定,民族壓迫政策有所減輕,經濟由恢復而發展,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最後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盛世——康乾盛世;日本則進入了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中日兩國都奉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官方往來再次中斷。至此時,引發移民潮的原動力不復存在,持續了將近2000年的中國大陸移民遷居日本的歷史終於徹底終結。

  正如日本一位史學家所說的,“只要統計一下我們祖先的數字就明白了。可以說我們現代的每一個日本人,都繼承著一千數百年前生活著的全部日本人的血液,所以,必須承認,我們不論誰的血液中,都含有百分之十或二十古代歸化人的血液。雖然流行著我們的祖先同化了歸化人的說法,但並非如此,歸化人(漢族移民)就是我們的祖先。”

  本人隱晦語:盼望多年後,“大日本帝國”的官方大和語是我國的土地方言!

  總會有這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