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朝廷“賜藥”於民

  免費看病就醫

  建立公眾醫療機構,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醫的最可靠辦法。西周時期已有專門為貴族服務的醫療機構,但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醫療機構。

  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民間更需要醫療服務。當時,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建立“六疾館”,救濟、收養窮人。“六疾館”並非專門的醫療機構,僅相當於現代的福利院。開辦給老百姓看病的官辦醫院,則是少數民族鮮卑政權北魏(公元386-557年)設立的。

  當時北魏的皇帝叫元宏,史稱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虛歲5歲繼位,年號“太和”,在馮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還將姓易“拓跋”改為“元”,史稱“太和改制”。

  北魏的“醫改”創新突出地表現在解決民間看病的問題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便曾開展過臨時性“送醫上門”活動,派醫生到“基層”,為患者免費看病、發藥。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面向基層的政府醫療機構“別坊”。

  別坊有別於為官員和貴族服務的“太醫院”,是專門為看不起病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有學者稱,“別坊”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人民醫院”,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費用全免。

  同時,北魏皇帝嚴令衛生部(醫署),分派專業的醫務人員進館,救治病人。為了防止醫生不負責任,朝廷還對醫生進行了分類考核,按診治水平的高低給予不同的獎勵,這在中國古代醫療史上同樣是一大創新。

  北魏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費醫改方案”,被稱為古代中國醫改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