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朝廷“賜藥”於民

  北魏的“別坊”主要是針對京城地區的,對外地或邊遠地區的患者,則採取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的辦法,供基層醫務人員和患者參考、選擇。

  北魏專門安排醫署主管官員,召集當時的一流醫療專家,選擇醫方精華,彙編成30卷“醫療手冊”,在全國公開免費派送。

  推廣民間慈善醫療機構

  古代為解決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並非是國力強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說法,但在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方面,卻一點也不弱。北宋積極開辦官辦藥店,提供療效、價格都有保證的成藥,深受老百姓歡迎。

  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藥,這是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變法中“醫改”方向之一,新實施的“市易法”將藥品納入國家專賣。在“吃藥方便”的同時,北宋在大力解決看病難、儘量讓窮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顯著,一方面裁減為高層服務的宮廷醫藥機構,另一方面增加慈善性質的民間醫藥機構,推廣“養病院”。

  著名的文學家蘇軾,為北宋的“醫改”也做出過貢獻。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擔任杭州通判的蘇軾,為了控制當地疾病流行,給窮人提供就醫方便,蘇軾創建了“病坊”,起名“安樂”,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由官府接管後,易名為“安濟坊”。此後,“安濟坊”這類平民醫院在多地建立了起來,明清也效仿過,所創設的“養濟院”,都帶有慈善醫院的色彩。火山文學

  古代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做過很多努力,並不僅僅是上述的幾種。減免稅賦、增加民眾收入,也是常規辦法,且往往常與“賜藥”辦法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