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末曾經強推“義務教育” 而不得民心

  雖說官方規定公立小學不收錢,但財政投入有限,學校自會想辦法“創收”。一所市立小學一年到頭的雜費總得開支掉好幾塊銀元,如果孩子要加入“童子軍”,光服裝費就要十數銀元,對窮家小戶來說,這還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無奈棄學者,大有人在。

  再說,那時的公立小學全都要考試,富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先去上個補習班啥的,再來報考,窮人家的孩子幫父母幹活還來不及,既沒錢也沒時間去上補習班,自然不如“富二代”有勝算,如此一來,義務教育反而便宜了“富二代”。

  “四年制義務教育”推行緩慢,官方退而求其次,轉而推行“一年制義務教育”,美其名曰“短期小學”。短期小學真正做到了免費,連紙筆都是現成的,教的內容也只有“國文”一科,換言之,不過是教孩子們認識幾個字,不做睜眼瞎而已。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有些窮人家不願送孩子來上學,恰是“免費”惹的禍,因為官家向來無利不起早,如今“短期小學不收學費,課本和學習用品也免費供給,現在官廳更強迫入學,一定對孩子有一點不利”,至於到底哪一點“不利”,他們沒法想清楚,反正不去上學就對了。對此,知識精英們只能徒喚奈何。

  數說清朝末年,官方出臺《強迫教育章程》,共有10個條款。按《章程》規定,全國各地必須廣設勸學所;各省城城須設蒙學100處,各府州縣設40處;孩子年滿7歲一定要入學,否則“罪及父母”。

  1912年元月,教育總長蔡元培發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以下簡稱《通令》)。全國的學堂從此全改名叫學校,初等小學上4年,簡稱“初小”。

  從1913年~1919年,全省每年的教育開支只有30多萬銀元。到1919年,據統計,全省在學兒童只有近17萬人,只佔了適齡兒童總數的5%。

  1921年,廣東的教育經費開支突破了200萬銀元,之後不斷有所增加,到1928年,全省教育開支達到了近1000萬銀元,業界“捉襟見肘”的窘境有所改善。

  上世紀30年代初,廣州市立小學增加到80多所,學生總數近3萬人。即便如此,義務教育不過是“星星之火”,廣州兒童失學率仍高達63%。

  廣州兒童失學率仍高達63%,更何況大陸內部的偏遠落後地區的兒童失學率是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