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吾大唐太監名將楊思勖!!!

  梅叔鸞突然聞聽朝廷大軍殺至,驚恐不安,毫無對策,只好束手就擒,楊思勖將他臨陣斬首。其他叛亂分子見首領被殺,群龍無首,不戰而散。楊思勖率領討逆大軍,就像疾風掃落葉一般,將叛軍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盡誅其蔥黨而還,使這一企圖分裂大唐王朝南疆的陰謀徹底破產。楊思勖平定越南有功,唐玄宗不吝封賞,加封楊思勖為驃騎大將軍,爵虢國公,這也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閹人不得擔任三品以上職務”的祖制。

  楊思勖身為太監,但他為人殘忍好殺,在嶺南四次平叛實行焦土政策,總共殺掉了十多萬人,為了震懾叛軍還“積屍為京觀”,就是把被殺者的屍體堆到一個大土坑裡炫耀。因此不論蠻族人還是軍中將士都非常懼怕楊思勖,連手下的偏將報告戰事時都不敢抬頭仰視他。在嶺南,楊思勖就如死神一般令人恐懼。從這些戰例上,既能讓人感受到楊思勖的保家衛國、創建戰功的陽光一面,也看到了他身為太監的心理變態的陰暗一面。

  因此,後世評價說,楊思勖性情剛烈,治軍威嚴,用兵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無敵;但他對待俘虜過於殘酷,不近人性,或生剝其面,或削去頭皮,因而敵人都望而生畏,這也使得他在多次平叛中都獲得了勝利。楊思勖雖然戰功顯赫,但他對大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並沒有居功自傲,趁平定越南之機攫取政權,因而也算是一個好太監。

  開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已經八十高齡的楊思勖病逝。十五年後,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爆發了舉世震驚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從盛世的頂峰一下跌入了亂世的谷底,伴隨著太監擅權和藩鎮割據,中國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戰亂之世,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中國才獲得了安定統一的機會。

  楊思勖作為歷史上平定內亂、保家衛國的名將之花,成為了中國古代太監方陣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揚國威!吾國人之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