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鳥落舊林 作品

第228章 土地政策(上)

 想要完成城與村的耦合,就需要鄉鎮來彌合其中差距。 

 但鄉鎮需要相對安穩的社會環境,所以現階段王三暫時放棄對於鄉鎮的個體投資。 

 未來的鄉,就是現在的農場。 

 而未來的鎮,就是現在的國營公司。 

 這就意味著,農場與國營公司,現階段都不產生收益,只有消耗。 

 因此,王三唯一能動的,就是城與村。 

 城內還好說,只需要完整房地產配置,穩定住商業,然後允許城內作坊生產,工商業發展起來,稅基就是城內實際落戶人口有多少,稅就能收多少。 

 但城外,就錯綜複雜了。 

 城內需要的糧食,需要村裡產。 

 但如果想要降低工商業成本,村裡產的糧食,價格就必須壓下來。 

 而想要壓下來成本,王三就必須完成土地改革,防止土地完全控制在個人或者某個宗族勢力手中。 

 必須分拆。 

 集體化,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最好的處置方案。 

 同時,就是配套進行統購統銷。 

 但,如果本村的宗老被人買通,寧願囤積,也不願賣給王三,那就是最難辦的。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除了鹽、鐵之外,基本上一切都能在本村內,完成內循環。 

 這樣一來,王三就等於面對一個個遊離經濟系統外的隔閡市場。 

 鹽鐵,王三這邊也不足,因為陝西的鹽,多是寧夏、山西以及四川的鹽,這三個地方全被明廷控制。 

 所以,王三這裡的鹽成本本來就不低,如果還壓低糧價,這些村佬肯定會活撕了他。 

 但不保證鹽價,本地村佬就會提高糧價,因為戰爭再打,王三對於農業稅的低幅度減免,可沒辦法支撐王三對外的戰爭。 

 因此循環進入了死結。 

 “那也不能這樣啊!我們都知道大王仁義,大家都信任大王能為我們帶來大同,可現在大王又做了什麼?如果這道政策推行下去,唯恐第一時間,百姓就反了。” 

 一個鄉老大聲的說,但語氣不善,彷彿是王三隻要下令推行政策,他們回去之後,就會抗拒不配合。 

 王三依舊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