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212章 212快打起來

 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沒地方去找十多萬忠於他,且能幹的文人!

 元朝的舊官,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存活下來的不多了,會辦事識大體的一批人,早早就投效了老朱。

 剩下的大多都是貪官汙吏,要麼就是老了昏聵,要麼就懷著舊國的恩寵,北遷沙漠。

 還有的是那種害怕老朱的報復,諸如羅貫中這類人,隱名埋名,遁跡江湖的。

 儘管朱元璋費了很多的心思,要湊齊這個班子,但人數還差的遠了。

 朱元璋又開始找補元朝吏員,因為元朝是以吏治國的,甚至執政大臣也用吏員出身的來擔任,造成了很不好的風氣。

 尤其是法令越發的多,越發的詳細,一般人不會辦,甚至都不能懂,這就越發的方便吏員從中作弊,搞成了吏治代替官治,甚至是代替了君治,這是萬萬不能的。

 還有一個法子是啟用沒做過官的讀書人,讀書人想當官,但也有顧忌,大明政權算不得穩固,對內尚未統一,對外北邊蒙古尚且保持了不小的力量,顧忌這個新生政權要完蛋。

 尤其明朝的高官位置,全都被“淮人”給佔滿了,只剩下些許的小官位留給他們。

 再加上老朱對於做官之人有著高標準嚴要求,一旦有罪,不是梟首滅族,就是戴著鐐銬做事,更是嚇退了不少人。

 最後一種就是任用地主為地方官。

 可是人依舊不夠用,而且這些人做官幹出來的事情,十分不符合朱元璋統治的需要,於是在空印案後幹掉了一批人,順便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老朱對於為官之人是有著極高的要求的,所以他才會在國子監當中大量招生,作為新官僚的儲備人才用。

 為了防止出現認老師不認皇帝的現象,國子監從上到下的老師們全都是朝廷官員,甚至連校長什麼的也都是吏部任命的。

 李文忠也沒有資格去親自聘任老師來國子監教學。

 國子監自從設立以來,學生來源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官生,一種是民生。

 官生又分為兩種,最為尊貴的便是官員子弟,另一等就是外夷子弟(西南土司、日本、琉球、暹羅),是皇帝親自指派的。

 民生就是各地地方官保送府州縣等學生。

 官生佔一百五十人,民生佔五十人。

 朱元璋設立國子監立學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官生如何去執行統治。

 因為在他的政策裡,你爹是幹啥的,你就是幹啥的。

 但隨著不斷擴招,民生反倒佔比越來越多。

 等到了洪武四大案全都整完之後,國子監八千多名學生,就只有四個人是官生了,其餘全都是地方官依法保送的學生。

 朱元璋對於王布犁忽悠大批人去北方歷練倒是沒有什麼反感的,這幫人主動去總比被吏部派去更加有動力。

 現如今北方那個苦寒之地,怕是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

 朱元璋開始只是讓國子監教育學生四書五經,因為這些學生的出路是當官。

 四書五經的儒家的經典,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裡面,孔子的一些思想老朱是十分喜歡的。

 尤其是那一套尊王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最符合他的口味了。

 至於孟子的一些話,還有蘇秦張儀等人,都不讓讀。

 現在國子監的風氣既然轉變開來,朱元璋決定得讓這些學生繼續學習大明律才行。

 如此才能減少他們犯罪的機率,就如同王布犁一樣,熟讀大明律,做事是極為有分寸。

 想到這裡,朱元璋又提筆寫下,讓國子監的老師去教授最新版的大明律。

 然後他又開始想法子把國子監的監規再次增加一些。

 膳食全公費。

 有家眷的特許帶家眷入學,每月額外支食糧六鬥。

 監生和教員請假或回家,都要經老朱特許。

 老朱其實對於王布犁有關把班級打散重新聚在一起訓練的做法十分的不滿意。

 因為在朱元璋制定的監規裡面,是禁止監生們團結組織的!

 甚至班與班之間,也禁止來往。

 以此來避免他們在國子監之內,就有早早就結黨的可能性!

 這些人都是“監生”出身的。

 跟後面的清廷的田文鏡都是他媽的監生出身,憑什麼在大明耀武揚威啊?

 但是這些監生出身的官員,在洪武朝還真挺容易耀武揚威的。

 從最高級的地方二品大員布政使到底下沒有品級的教諭,無官不做。

 而且除了畢業做官之外,在學校的監生,還可以奉命出使,巡視各個地方,稽查百官案子,到地方去興修水利,執行丈量、記錄土地面積,定糧的任務,去各個衙門實習。

 再加上因為朱元璋製造出來的大案牽連數萬人,許多官員的職位都空缺出來,朱元璋大力提拔這些監生,有效的補充了官僚集團的正常運轉。

 但是在朱元璋恢復科舉之後,監生的好日子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做官要從進士科出身了,許多監生也去參加科舉。

 漸漸的國子監就失去了培養官僚的獨佔地位,進士們開始搶佔原本屬於監生的飯碗,而且他們也更加容易抱團。

 進士的身份越發重要,監生的身份越來越拿不到檯面上說話,只能被迫的去基層以及各個衙門當吏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