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239章 239朕都猜不透他們會怎麼編排朕

 第239章 239朕都猜不透他們會怎麼編排朕

 “陛下如此奇思妙想,著實是讓小婿不知道要說什麼?”

 王布犁完全是順著朱元璋的想法說的。

 至於是否對大明有利,他才不在乎呢。

 “你就說,覺得主意如何?”

 “六世之後,那個時候陛下的子孫必然會多的不計其數。

 若是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報銷大明,豈不是讓大明損失了許多優秀人才?”

 王布犁的反問,倒是讓朱元璋父子有些不自然。

 畢竟他們剛剛得知子孫後代實在是不成器的太多了。

 現在王布犁誇一句出現優秀人才,讓朱元璋下意識的覺得他是在陰陽怪氣。

 於是禮部尚書呂本就被人叫來了過來,他行禮過後瞧見王布犁坐在太子一側,登時想起來那些傳言。

 若是宗正寺的藩王們同皇帝沆瀣一氣,為人臣子豈不是連勸諫的資格都沒有了嗎?”

 今當此日,但於宗廟具禮致祭,然後敘家人禮,百官並不慶賀。

 所以朱元璋覺得與其把自己的子孫都圈禁起來,讓他們變得窮困潦倒,還無法接受教育,連名字都沒有。

 聽著呂本的勸諫,作為獨夫的朱元璋是有些不樂意的。

 真要靠著奉國中尉一個人,養活一大家子人,還是有著極大的困難的。

 再加上許多都是要求藩王等人的禮議之類的東西,大臣不知道能行嗎?

 朱元璋便與他說把禮部所存的祖訓錄直接銷燬,他還要仔細再重新撰寫一番,叮囑呂本今後存在禮部的祖訓錄只需發放給宗室子嗣。

 這也是大臣能夠拿來約束藩王的規矩啊!

 “朕意讓大宗正院來專門處理此事。”

 莫不如放開了,讓他們自己闖出一條道路去。

 所以經歷官根本就不忙,收發個屁的公文啊!

 王布犁贊同的點頭,覺得自己有點假面笑爺那意思了。

 “如此一來,也算是為大明多輸送些優秀人才。”

 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啊。

 什麼叫他孃的沆瀣一氣,別看你是標兒的丈人,可也不能這樣說話。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設立的這個衙門。

 呂本連忙勸諫:“如今陛下太子皆是英明神武,可自古以來難有明君延續三四代,總會出現不成器的子孫。

 如今老二到老六擔任裡面的官職,皆是正一品,全都是掛職。

 至唐玄宗始於生日作千秋節,後世因立,莫能改革。

 這個衙門下面只有一個正五品的經歷,掌管收發公文,其實就是個閒差。

 “對對對。”

 現如今誰都沒死,陵廟都沒建造,鳳陽的都是禮部的在主持祭拜儀式。

 但是祖訓錄改為凡帝王生日,先於宗廟具禮致祭,然後敘家人禮,百官慶賀,禮畢筵宴。

 呂本被朱元璋的構想說的啞口無言.

 那宗正寺就一個人,閒出屁來了.

 天子準備把禮部的權力給剝奪走,轉移給一個五品小官。

 朱元璋稍微摸了下鬍鬚,也忍不住笑了笑:

 “去把呂本叫來。”

 但是按照王布犁的理解,老朱家生那麼多人,總有中庸的,混蛋的,也會有優秀的人才出現,具體可以參考大漢的老劉家嘛。

 可呂本自覺沒什麼犯事,更何況他女兒的肚子也大起來了。

 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譜牒、守護皇族陵廟。

 在他看來,無論如何都是自家人批評自家人,總比外人掣肘皇權,要好的多。

 不得外傳之類的。

 但是朱元璋暗自尷尬歸尷尬,可依舊認同了王布犁給的臺階。

 凡帝王生日,自古無慶賀之禮。

 多子多福,總會出現優秀人才。

 他們成不成器,咱可比你這個老頭子知道的要多了去。

 呂本很是奇怪,皺著眉頭直接反駁道:

 “陛下,此舉不妥,若是不讓臣子得知祖訓錄內容,那裡面許多事都無法有大臣參加。”

 至少不會讓他們出現餓死的現象。

 待到朱棣上位後,這些個官職多是由勳戚掌事。

 “陛下三思啊!”

 陛下嘔心瀝血編纂祖訓錄,就是為他們準備的。

 這個部門本來就是閒職聚集地,朱元璋準備把這個部門搞起來。

 兩害相權取其輕,朱元璋更願意皇權是不能被外人染指這件事。

 呂本是熟讀祖訓錄的,要不然也不會被老朱調回來當禮部尚書,以前沒被老朱貶黜的時候,還是刑部尚書來著。

 這就是禮部官員的權力,如何能給其餘衙門的。

 更何況還是他剛調來任禮部尚書,就把這個重大權力給丟掉,呂本都不敢想大明史官會如何記載這件事。

 況且呂本也不覺得皇家的閒職們會限制皇帝的行動,大家心都不在一塊。

 朱元璋聽著呂本的勸諫,輕微頷首:

 “標兒,你怎麼看?”

 朱標突然被點名,是有些發懵的。

 他看見王布犁低頭看地上的縫隙。

 裝聾作啞是吧?

 他站起身來,先是走了兩步,佯裝思索的模樣,實則是他也沒想好呢。

 只是覺得王布犁說的有道理,父皇編的這本書本來就是給皇帝看的,屬於帝王心術的“教育課本”。

 父皇擔心的就是大臣拿著這本祖訓來限制皇權。

 但是方才他老丈人說的也在理,朱標性子又溫和許多,不像他老爹那麼殺伐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