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叛逃

“這就是,天朝上國的底蘊嗎!”



蓊前擇友和岡田匡史一起站在發射塔外的海灘上,後者喃喃自語。



5月8日,瓊州航天發射場,3號工位豎起了一枚新遠五號乙火箭,它的上面是嫦娥四號。



新遠五號乙火箭……怎麼說呢,看上去有點寒磣。



這枚新遠五號乙也是勞模,今年就已經進行了三次衛星發射任務、一次h1發射任務,加上去年已經是第七次可複用飛行了。



七手火箭,由於多次經歷大氣層的燒蝕,每一次表面都會留下類似燒焦的痕跡,到了後面即使是重新塗裝都有些不太好處理。



於是火箭表面的汙跡就越來越重,直到去年底,新遠的隔熱塗料配方發生了變化,顏色很淡近乎透明,也更加便宜,於是可複用火箭的賣相就越來越差了。



好在隨著可複用火箭的發射次數逐漸增加,媒體也從最開始的驚奇到淡然,現在只是偶爾吐槽一下。



這並不是個例,全世界可回收火箭都這鳥樣。



馬一龍的獵鷹9就不說了,參與到nAC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中後撥款更加充足,獵鷹9不停地發射回收,表面都懶得處理了,焦黑的外殼遠遠望去還以為火箭就是黑色塗裝。



航天局曾經做過一些徒勞的努力,自長征六號遙四火箭任務成功後,他們就利用自己的“雲開”回收控制系統接連進行了4次回收任務,一次失敗三次成功。



最開始當然是依照華國的管理把火箭折騰到乾乾淨淨的狀態,但僅僅是第三次發射就發現折騰的成本雖然不算太高,但是對性能毫無影響,乾脆也就擺爛不管了。



髒就髒吧,能用就行。



別說,長征六號回收成功後航天局就驚訝的發現了可回收帶來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然後就再也無法捨棄了。



像長征六號這個級別,最快四五天就能重新收拾完畢再次發射,成本還直接降低60%,這在過去敢想?研發成本再也不是事了。



航天局似乎是打開了新世界大門,現在居然在琢磨怎麼搞二級回收,就算是整流罩都可以從海里撈上來試試複用,這樣差不多就是一整枚火箭回收到底,90%的部件都回收了,成本還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