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開元年到天寶年大唐中樞的多重矛盾與鬥爭

  那麼張九齡為什麼要推薦嚴挺之當宰相呢?

  第一,二人都是科舉進士出身;第二,二人都是詞臣,文章寫得好。換句話說,他們是一個戰壕的戰友,天然就會成為朋友。

  張九齡說牛仙客“目不知書”,不是說對方看不懂書,而是說牛仙客不會寫詞臣文章,文學素養很低。對比一下,嚴挺之的文學修養那就高了幾個數量級吧?

  所以說,形成北宋宋仁宗時期文官治國的格局,是張九齡的理想,不能說他的想法有問題,因為幾百年後,這種格局真的在北宋實現了。

  將權貴政治,向下解體,壓低貴族權利的上限,降低參與政治的門檻下限,這個歷史趨勢,張九齡是把握住了的。

  但也不能說他的想法沒有問題,因為這種中樞政治格局,產生了非常嚴重,負面,且長久的影響。

  不讓牛仙客當宰相,是因為他不是“遊戲規則”裡面出來的人,這個口子不能開。張九齡心中的“遊戲規則”,就是科舉。

  同理,他反對張守珪由節度使入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張守珪是邊將入相(這可是唐朝前期的傳統)。

  張九齡希望打造一個,由科舉出身的人組成的,傳統文人圈子構成的中樞群體,這個是他的理想。

  所以說哪怕牛仙客換成小方那種腦子,張九齡依然是要反對的。當然了,牛仙客要是科舉出身後繼續到河西幹到節度使的話,他也可以被張九齡等人接納。

  李隆基認為張九齡“結黨”,還真沒冤枉他。張九齡結的這個黨,其野心(他自己可能沒意識到)之大,幾乎是跨越了數百年的文官政治格局演進。

  只看這點,李隆基沒殺他,純粹是因為目光短淺不是明主,當然,這也是張九齡的幸運吧。

  這就是大唐中樞的第二重矛盾:科舉出身的官員,與門蔭入仕等“雜流”官員(包含底層吏員出身及邊將入相)之間涇渭分明的派系矛盾。

  假設一下,如果安祿山來長安當宰相了,他會不會反?答案是一定不會,雖然幽州集團裡面一定會有接盤的人去謀反。

  張九齡壓制邊將入相,其實藩鎮也遲早會反的。

  而且,這種矛盾並未因為安史之亂的發生而消失,反而體現在後面唐憲宗時期的“牛李黨爭”中,類似一地雞毛的事情,便是這種鬥爭的延續。

  所以我這本書的標題是“盛唐輓歌”,因為盛唐的舊格局,真的沒救了,從內到外都是矛盾叢生。

  我想把這本書寫成開元末年以後到安史之亂這段時間的歷史文標杆,對歷史脈絡的挖掘是很深入的。在這個前提下,儘量保證劇情的流暢性與爽度。

  然後哪怕十年後再回來看這本書,也依然覺得有可取之處,二刷三刷的時候不會覺得侮辱智商胡編亂造,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就變成了看一眼都會吐的辣雞。

  這個是我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