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唐和鹽,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這篇談談為什麼安史之亂以前,絕對不能實行中唐兩稅法背景的鹽政改革(包括劉晏版本的榷鹽法:民產官收商運商銷)。

  這篇很重要,與劇情強相關,如果你只想看爽文的話,可以跳過這一篇。

  粟特錦的劇情,我查了一兩天的資料;而鹽稅,我從上本都督開始,斷斷續續,光資料就查了幾個月。

  從第一層來到第二層,再從第二層回到第一層。從天下無鹽稅,到“科學收稅”,再到天下無鹽稅。

  反反覆覆逐漸深入對鹽稅的各種認識,我現在應該是起點作者裡面,研究鹽稅的第一人,曾經在夢裡都是怎麼在封建時代收鹽稅。

  歷史之所以有魅力,是在於它的不可更改與發人深省,在於拋去紛繁複雜的花俏迷人眼,最後依舊會迴歸到它原有的本質。

  揭開美麗的面紗,鮮血淋漓的本質會表露在你面前,這便是歷史。

  按照爽文的套路,小方長大後,“應該”正好遭遇大唐天寶財政危機。小方順勢出手,提出“科學收鹽稅”,部分解決盛唐的財政問題,順便“強勢”上位攝取權力,這應該是“合理”的套路劇情。

  但是很遺憾的告訴各位,如果後續劇情這麼寫了,這本書就廢了。

  不算劇透,只是想告訴各位讀者老爺,我這個深度研究鹽稅的起點作者,反倒是不會讓小方在大亂來臨前,搞什麼“利國利民鹽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稅收的本質,就是國家從百姓兜裡拿錢出來,用在當權者們想用,或者需要用的地方。

  它的用途或有不同,但從百姓兜裡拿錢的本質卻並無不同。

  第一個謬誤:大唐前期對於鹽是放任自流的狀態。只有“大聰明”一般的穿越者才知道要給鹽收稅。

  其實不是,唐初鹽稅不僅不放任自流,甚至管得比安史之亂後還要嚴格。而又因為不收稅,而食鹽的開採成本又比較低,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環。

  因為不收稅,所以鹽價低;

  又因為鹽價低,所以官府在其中無利可圖,讓鹽變成了遠離商品屬性的生活必需品,鹽政基層官員也普遍比較廉潔。

  當差事無利可圖的時候,升官就變成了唯一的利益,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

  還因為鹽價在社會生活中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一定程度上舒緩了社會矛盾。

  國家居然不知道要收鹽稅,這樣的事情,自李淵在位的時候,就沒有發生過。不是不想收,而是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不收。

  唐代前期的社會安定,無鹽稅的政策功不可沒。穿越者提出要在開元或者天寶年間“科學收稅”,並不能證明“卓爾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