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上架感言

  歷史事件很複雜,想寫清楚來龍去脈,需要一定寫作功底和寫作邏輯。但是套一層皮以後,事情就簡單了,歷史只需要大概就行,剩下的就按真正的內核去寫便可以。

  比如說歷史都市文,寫的是都市;歷史黑道文,寫的是黑道;歷史官場文,寫的是似是而非的官場。讀者們不熟悉古代,但他們很熟悉現代,套一層皮寫現代故事,很容易引起共鳴。

  然後我就在想一個很讓人無語的問題:歷史文作家,為什麼不去寫歷史呢?明明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寫。

  歷史文作者把歷史寫得無趣,那肯定是作者的問題啊,怎麼能怪歷史故事不好講呢?

  B站安州牧的歷史系列視頻(如南北朝),都可以有大量的粉絲,那些故事,沒有任何創新,全都是史實,史書上記載的史實。

  為什麼有人看,還有那麼多人看?問題出哪裡了?

  問題就在於很多歷史文作者,並沒有把心思花在對歷史邏輯的研究上,沒有把心思花在對歷史事件影響的研究上。因為沒有做功課,所以沒有東西寫,因為沒有東西寫,而稿子必須要有劇情,所以就只能以別的方面劇情作為填充。

  比如女人啊,比如裝逼打臉啊,比如配角全部都圍著主角轉啊,不一而足。不是作者喜歡這麼寫,而是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不得不如此。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歷史文裡沒有歷史,就像是桂花茶裡沒有桂花,紅燒排骨裡面沒有排骨一樣。

  都市文裡面就有各種花式裝逼打臉,歷史文你不給我上歷史劇情,我何不直接去看都市文?

  讀者對於歷史文中歷史的溫度,是很敏感的。有可能每一章歷史劇情只多了一點點,讀者的體會就會完全不同。而歷史文中囫圇吞棗一般胡亂搬運史書記載而不加以分析甄別,則有可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為了寫這本書,我直接以歷史系碩士博士論文和期刊乃至文物考證論文為參考重點了。我沒辦法去考證石碑,考證出土文物,所以只能用這樣偷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這本書。

  第一卷的很多劇情,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全起點只有我一人寫得出來,比如說仿粟特錦的事情就取自真實的歷史事件,只是它在一般網站上查不到,業沒有人會明明白白寫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