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96章 國策之變


                 開元時期,大唐在邊境大規模屯田,以供軍糧所需。

  隨著屯田數目的穩步增加,中樞往邊鎮輸送糧草日益減少。

  和平時期,邊鎮基本上可以保證糧草自給自足。

  到了開元末年的時候,全國屯田共計1037屯,其中一屯為五千畝地。

  而河西屯田154屯,這個數字在邊鎮當中排第三位,僅次於幅員遼闊耕地眾多的河北,以及防備吐蕃入侵京畿的隴右。

  但以河西地區的人口規模來說,這個屯田的規模則相當驚人,直接排到全國第一,而且屯田在所有耕地中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地方!

  甚至可以說,河西走廊的農田,屯田比例佔優。這些屯民亦是河西諸軍的主要兵員,服役時間長卻又不連續,基本可以保證按時輪換。

  所以這裡的社會基本面,便是家家有田產,戶戶有軍士,土地兼併得到了極大抑制。所實行的制度,並不能完全用“長征健兒”或“府兵”來概述。

  他們的性質,實際上更接近一種待遇弱化版本的府兵。

  即:無須自帶軍備番上,糧食補給無憂,輪換定時無礙,作為賞賜的春衣與冬衣奇缺,作戰基本上沒有物質獎勵。

  李林甫的這次軍改,便是以河西邊軍為範本,稍加改良後,在其他地區推行。

  與河西原有軍制不同的是,將要招募的長征健兒,其家屬不在邊疆的,將其遷徙到邊疆,以屯田的性質安頓。

  已經在軍中服役的,如果家屬不在當地,則由所在州縣將其遷徙到邊鎮。

  然後中樞出錢採購春衣與冬衣,以成品或者半成品的方式,一年發放兩次,作為戍卒們的軍餉。

  沒錯,這衣服不是發給士卒們穿的,而是賞給他們當錢用,補貼家庭的。

  戍卒家屬們的勞役,按屯田的規矩來,全部用於邊疆的軍需,與普通民戶的租庸調區分開。

  理論上說,這些人的經濟負擔遠遠小於普通民戶。

  不得不說,這項改革的制度,是符合時代需求的。

  自武周時期開始,府兵逃亡就極大的影響了社會安定,產生了數量極大的黑戶!這些身份不能曝光的逃兵,都是攜家帶口的逃戶。

  他們或遁入山林,或投靠權貴為黑戶,或改名換姓成為不合法的“客戶”苟且度日,反正就這樣堂而皇之消失在官府的戶口當中,也增加了很多來歷不明的地痞無賴,擾亂了地方治安。

  李林甫的軍改,與之配套的便是清查戶口,抓捕來歷不明的社會閒散人員,將他們押送到邊鎮從軍,並安頓好家屬,將這些人的戶籍改為屯田的軍籍。

  這項改革會在四年內完成,已經得到了李隆基的首肯。

  很宏大的軍改,也很符合當前大唐的狀況,算是提出了對過往積累問題的一攬子解決辦法。

  承認一部分“存在即合理”的,省略一部分勞民傷財的。怎麼便捷怎麼來。

  改革的隱患很多人都看得明白,但……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這項改革波瀾不驚的在中書省通過,作為詔書下發,沒有引起任何波瀾,就連一個站出來打嘴炮的反對派都沒有。

  倒不是說沒人對軍改有意見,而是現在朝野上下,都在彈劾方有德擾亂邊鎮,窮兵黷武。

  中樞朝臣很多人都在抗旨李隆基為了寵信方有德,竟然授予其子方重勇為“果毅都尉”!

  當初薛仁貴隨太宗出征,因作戰勇猛,歸來的時候被授予果毅都尉,以資嘉獎。這個職務現在雖然卵用沒有,但卻帶著極大榮譽!

  一個十歲孩子,就上過一次戰場(還是被圍城的那種),連刀都沒有摸過。就因為他是方有德獨子,就被授予“果毅都尉”之職……世上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情麼?

  這次真的不能忍,除了右相李林甫默不吭聲外,幾乎滿朝文武都在反對這項任命。

  然而,令中樞朝臣們始料未及的是,這世上還真有比授予十歲孩子“果毅都尉”更荒唐的事情。

  那就是李隆基繞過中書省,直接給尚書省下旨:授予方重勇甘州刺史之職,即刻赴任!

  此時長安已經沒有張九齡這樣能說會道又頭鐵,還身居高位的朝臣。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看得出來,基哥這次是動真格的了,想要強行推行自己的意志。

  只是具體是要推行怎樣的意志,包括李林甫在內,沒有人完全想明白。

  喧囂的朝堂,如同被扼住脖子的鴨子一般,徹底啞火了。

  ……

  朔方的靈州城,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個有著別樣意義的邊鎮巨城,並不僅僅是因為朔方節度使設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