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96章 國策之變

  經過太宗皇帝勵精圖治幾十年,在貞觀二十年的時候,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紛爭和戰火紛飛後。

  所謂“鐵勒九姓”之回紇、拔野古、同羅、僕固、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部、斛薛等十一個部落紛紛自願依附大唐王朝,並分別派使臣南下向唐朝貢以示俯首。

  太宗和隨行官員在靈州城這裡,見證了大唐的榮耀,威嚴散播遠方,外藩無不臣服。

  太宗接受朝覲後非常高興,要求使者返回各部後,轉請他們的汗王和首領也到靈州參加會盟。

  他的願望也實現了。

  這一年的九月,太宗從長安出發,經涇州,原州抵達靈州,接見並宴請陸續赴約而來的各部族首領及其使節。

  會盟當日,更是受到諸部落首領和使節數千人的隆重歡迎。他們向唐太宗獻禮並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並立下“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願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的誓言。

  不管這誓言到底後面有沒有一直遵守吧,起碼這次會盟,給大唐注入的強大精神,那是後人無法想象的。

  大唐社會鬥志昂揚,兼容幷蓄;以我為主,天下一家的原則,便是從此時開始正式成型。

  靈州城是個好地方啊,太宗當年這麼認為,朔方節度使韋光乘也是這麼認為的。

  只不過,他今日便要跟這裡說再見了……很可能是永別。

  方有德屯兵磧口,讓韋光乘極為憤怒和恐慌,更可氣的是,對方不但不解釋為什麼要進入朔方軍的防區,而且還要求他提供軍糧!

  是可忍孰不可忍,韋光乘一怒之下,送了一份疏奏去長安告狀,將方有德形容成了一個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邊將。

  呃,事實上他說得倒也不是假話。以過往節度使的表現看,好像真找不到比方有德更“囂張”的人了。

  韋光乘本以為,基哥就算不查辦方有德,也會將幽州邊軍從磧口調走。沒想到,他最後等來的,卻是撤職查辦的調令!

  韋光乘根本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他什麼都沒做,只是告狀了一次,就落到這樣的下場。

  這大唐還有王法麼?

  韋光乘不知道的是,他之所以會被查辦,其實並不是因為那一份疏奏,也不是基哥頭腦發熱之下對高力士下達的詔令,而是方有德後面兩天送到長安的一封信。

  正是這封信,讓李隆基查辦了韋光乘,並全盤接受了方有德的計劃,最後給方重勇加官進爵。

  信中,方有德解釋了這次軍事行動的原因和目的。

  “綠茶婊”拔野古並未被突厥攻擊,與之相反的是,他們正在謀求在大唐的幫助下,圍殲突厥人!

  方有德告訴了基哥自己的計劃:策動鐵勒九姓起義,共同分割突厥王庭的直接控制區!然後將草原一分為九!直接讓突厥變成歷史!

  這一次,他找到了鐵勒九姓中僕固部的人為內應,僕固部族長之子叫僕固懷恩,方有德請基哥給他封官,然後讓他帶路。

  至於為什麼聯合契丹和奚人去“救援”拔野古,是為了攪渾水,讓鐵勒九姓跟契丹人也打起來!

  未來草原上就是戰國時代,這些部族會統一向大唐稱臣納貢。至於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唐不予干涉,但會暗中扶持一些人排擠一些人,誰強就打誰!

  唐軍坐鎮磧口,只等待他們混戰的結果就行。等打得差不多了,再出兵突厥牙帳撿便宜。

  這便是用最少的錢和最少的兵做最多的事情。

  等鐵勒九姓打完了,突厥死透了,再把突厥王族的漏網之魚接到大唐國內安置。幽州邊軍回師幽州的時候,派人去質問契丹人,為什麼要趁火打劫,攻伐鐵勒諸部。

  可以趁機勒索與敲打一番。

  如此北方局勢可定,十年內都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而突厥人為什麼要攻打河西,方有德表示這件事自己也是才聽說沒多久,他也不知道原因,但應該跟他的軍事行動無關。

  至於朔方節度使韋光乘,方有德提都沒提。這種酒囊飯袋,他還不放在眼裡。

  一邊是給出令人驚豔的全盤方略,並且已經親自實施,不需要基哥操心的實幹派;一邊是隻會在旁邊叫委屈,讓“家長”出來主持公道的“半大孩子”,為政數十年的基哥當然知道要怎麼選擇!

  於是基哥下令撤掉朔方節度使韋光乘回長安受審,讓曾經的國子祭酒張後胤四世孫,監察御史張齊丘擔任新的朔方節度使,全力支持方有德對草原用兵。

  並拒絕突厥之前的和親與互市的請求。

  基哥還下令,平盧節度使李適之,不可懈怠,要多派遣軍士巡視北方,以免契丹人偷襲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