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121章 錢!錢!錢!

  該交的錢,一個子也不能少!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然而鄭叔清卻不明白,朝廷最近“請款”也太踏馬多了!這該不會是有人故意在整他吧?

  習慣刁民害朕思維的鄭叔清,忍不住心裡犯嘀咕。

  這一連串的請款,可謂是把揚州府積累多年的府庫給搬空了。什麼兵器啊,銅鏡啊,紙張啊,這些玩意一個不剩的全搬上了漕運的貨船。

  和糴所需絹帛,那不給是不行的,不能讓聖人在長安捱餓。

  擴建華清宮,那也是不給不行的,不能讓聖人沒有地方洗澡泡溫泉。

  充實內庫,還是不給不行。

  再窮不能窮內苑,再苦不能苦聖人。要是聖人沒錢用了,這樣的事情傳出去多丟人啊。

  聖人出巡靈州,那一批加急的絹帛早就給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估計是給那些草原蠻子。

  還是先緩緩吧。

  至於邊軍,反正拖欠春衣冬衣也不是一兩回了,先欠著吧。

  桌案前的鄭叔清在心中盤算著,忍不住伸了個懶腰,一肚子苦水不知道跟誰去說。

  本以為來揚州府是優差,結果這裡的花花世界沒享受著,反倒是拼死給聖人撈錢把人累了個半死。

  而且事情還沒整利索!

  朝廷用錢如江海,而地方籌錢如錙銖。用得多賺得少,鐵打的也頂不住。

  邊軍的糧食基本上都是所在地自己解決,但是軍餉這一塊,都是以“春衣”和“冬衣”的形式發放的,很少直接給絹帛或者銅錢。

  邊鎮造血能力不足,哪裡有那麼多絹帛發放?只能靠中原持續輸入。

  而所謂的“春衣”和“冬衣”,也並非都是軍裝,甚至都不是成品衣物。很多時候都是發一些半成品的布料,直接給裁縫就能做成衣服。而“冬衣一套”這種軍餉,其中包括的不僅僅是衣服,還包括鞋子帽子。

  也不保證是全新的,舊衣服就按折舊的價格算,自成體系。

  如果要發軍餉,那麼就要提供專門的貨物,尤其是揚州府比較暢銷的絹帛、織錦等物。這些確實比較難搞,因為揚州府雖然有很多規模不小的紡織工坊,但一直都是被朝廷這麼持續索要,府庫裡的存量並不多。

  這些工坊屬於國家不假,不過其中的織工很多都是為了“學技術”而來服色役的,人員流動性極大!生產效率並不高。

  朝廷不給工錢,這些人的勞動積極性也不高,很多時候就是一兩年換一批人。

  而民間的作坊,規模越來越大,鄭叔清卻也不能帶兵去別人庫房裡面搶劫啊!除了收“市稅”外,依然需要用別的東西去民間交易,最多壓壓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