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121章 錢!錢!錢!


                 盛唐輓歌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21章錢!錢!錢!“開元二十七年十月,關中開和糴,向揚州府宣索絹帛三百五十萬匹換糧。

  開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擴建華清宮,向揚州府宣索絹帛五十萬匹。

  開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末,隴右對吐蕃用兵,向揚州府宣索絹帛一百萬匹犒賞三軍。

  天寶元年一月初,吐蕃來犯,西北軍需,向揚州府宣索絹帛一百萬匹犒賞三軍。

  天寶元年一月末,充實內庫以供宮中用度,向揚州府宣索絹帛五十萬匹。

  天寶元年二月末,聖人出巡靈州及賞賜鐵勒諸部,向揚州府宣索絹帛兩百萬匹。

  ……”

  揚州刺史鄭叔清面前,擺著一張彙總了的朝廷政令,沒別的事,就是要錢。

  他雙目無神的呆坐著,已經不想朝廷去年到底要了多少錢。

  這裡的所謂“絹帛”,其實都是折算後的價格,並不是說一定要揚州府提供這麼多絹帛。

  揚州要往關中輸送的東西,遠不止絹帛這種可以直接作為貨幣使用的東西。

  而是包括了大量手工業製品,其中包括了服飾衣帽、金銀銅器、兵器、漆器、玉器、紙張等等。

  比如說揚州氈帽,一頂三千文左右,暢銷長安,官員普遍購買;又比如說揚州銅鏡,官宦之家女子的必備之物。本地都要賣五千文,更別說運到長安去賣了。

  揚州的絲綢也很不簡單,有人記載形容其:“薄慚蟬翼,輕愧鴻毛,然而舒張則凍雪交光,疊積則餘霞鬥彩。”

  江南因為氣候原因,特別適合桑蠶養殖,在絲織品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舊唐書說揚州是“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就富裕這塊來說,那是一等一的豪橫。

  然而,窮有窮的艱辛,富有富的麻煩。

  因為揚州實在是太富有了,所以在唐代,揚州歷來都是每一任皇帝進行“宣索”的首選指定地點。

  所謂宣索,就是皇帝下旨向地方索要財貨、特產等。這些都屬於額外的稅負,至於平日裡的租庸調,那是一點也不能少的。

  鄭叔清擔任揚州刺史,主要就是為了這個。朝廷中樞也不指望他來治理地方,事實上揚州這地方商賈雲集,又處於運河南面的樞紐,根本不需要費力去折騰,本地風土民情與長安也大不相同。

  普通官員若是沒有朝廷的政策,那是很難在揚州折騰出個所以然來的。

  大唐每當有大事要用錢的時候,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揚州府。只有在揚州府不合適繼續“宣索”的時候,才會考慮別的地方。

  正因為如此,所以哪怕明面上揚州府商稅收得很少,“入埠”的費用也不高,但本地依舊會想方設法的盤剝商人與百姓,以供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