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19章 募兵一時爽,軍費火葬場


                 管崇嗣是隴右節度使旗下,安人軍的一個隊正,手下幾十號人。這支軍隊屯紮在鄯州城西北的長寧川(北川河),屯紮的軍塞叫“大通城”。

  這是隴右防線西北部最靠近吐蕃的前沿,防止吐蕃人沿著長寧川南下攻打鄯州。

  管崇嗣這次正是受了安人軍軍使哥舒翰的委託,來長安尋求支持的,無論是誰的支持都好,只要是能把拖欠了兩年的冬衣發下來就行。

  不過可惜的是,他現在並不是從隴右前往長安,恰恰相反,管崇嗣已經在長安轉了個圈,無功而返沒要到錢,只能原路返回隴右!

  當然了,管崇嗣不是第一個辦這事的隴右將領,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隴右邊鎮的將領來長安要糧餉,那不是因為他們犯賤,而是客觀條件讓他們不得不這樣。

  隴右前線毗鄰吐蕃邊境,窮山惡水不說,道路還崎嶇難行,商貿近乎於無,且商賈們只到蘭州以後就不再往西前進,壓根就到不了隴右節度使的駐地。

  當地為數不多的耕地,已經全部用來屯田保證軍糧供給,其他的就不用多想了。所以前線要發的春衣冬衣,完全仰仗長安這邊的供給,本地是無法自產的。

  為什麼以前沒這個問題呢?

  因為以前是府兵制啊!國家白嫖府兵,寫作“志願兵”實則“義務兵”,要你上你就必須得上,管一口飯而已。至於軍餉什麼的,國家不找府兵家裡伸手要賦稅就算客氣了,怎麼可能發錢給府兵?

  所以天可汗時期戰無不勝的唐軍,自武周開始就屢戰屢敗鮮有勝績,除了將領斷層外,府兵制的崩潰解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基哥在邊鎮屯田兵的基礎上深化了一步,改府兵為“長征健兒”,當兵成為底層的出路之一。

  之後唐軍遂由弱轉強,技戰術熟練的長征健兒確實比心不在戍邊的府兵好使。

  但是自然界的規律告訴我們,想要變強,那是要付出代價的。

  世上本就沒有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強大!

  這個代價,就是大唐的軍費,從每年的兩百萬貫增加到了一千多萬貫,還打不住頭,每年節節攀升!哪怕是強如大唐,這樣龐大的軍費消耗也有些吃不消。

  所以這幾年自從跟吐蕃人簽訂和平條約不再開戰後,隴右節度使麾下的邊軍,就開始“待遇降級”。

  賞賜嘛,那肯定是沒有的,軍隊又沒有打仗哪裡來的軍功?沒有軍功哪裡來的賞賜?

  每年不是要發春衣和冬衣嘛,沒問題,春衣先發著,冬衣欠著以後補齊。

  至於是什麼時候補,那說不好,反正……當事官員覺得混過自己的任期就行,至於麻煩嘛,下一任會解決的。你個丘八覺得不爽?可以啊,伱可以退役回家耕田啊!

  安人軍地處與吐蕃邊境接壤的最前線,再往西走就是吐蕃的據點了!條件最艱苦,待遇還最差,是個人也受不了啊!

  於是哥舒翰便讓自己的親信管崇嗣來長安試試水。實際上,哥舒翰情商不低,他很明白,要是走公開的渠道,那麼隴右地區缺的軍餉,永遠都補不齊!

  朝廷總有拖延的辦法,可以拖到哥舒翰卸任安人軍軍使,都依舊拖欠軍餉!所以既然不能走常規渠道,那隻能讓朝廷中樞的某些大員想想辦法,局部解決問題。

  也就是先補齊安人軍的軍餉再說,至於隴右的其他部隊,那又不歸哥舒翰管轄!到時候讓管崇嗣提一嘴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只不過,哥舒翰的想法是好的,卻沒有想到朝中根本沒人買他的賬!安人軍兵員一萬,戰馬三百五十匹,編制說小不算小,但也算不上赤水軍這種唐庭直屬的精銳王牌。

  赤水軍編制三萬三,戰馬一萬三,私下裡還蓄養私馬,幾乎是全員騎兵或者騎馬步兵!安人軍兵員還過得去,馬匹少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窮啊!

  因為窮,所以戰略地位低,只是在最前線負責填線的苦哈哈。而戰略地位高的軍隊不可能窮,這是互為表裡的關係。

  而這年頭,朝廷中樞的大員們,還沒有認識到跟邊將私下裡勾連有什麼好處!

  造反吧,時機太不成熟了,現在還是盛唐,人心也不在造反的人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