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22章 扁鵲見蔡桓公

  你就在信中這樣寫:隴右邊境吐蕃人蠢蠢欲動,打算圖謀不軌。安人軍軍使哥舒翰,打算假意獻出大通城,詐降吐蕃人。

  然後裡應外合,打吐蕃人一悶棍。

  大通城往北可通大斗拔谷,從而進軍河西。

  往南可攻鄯城,進而威逼隴右節度使所在的鄯州。相信這個誘餌吐蕃人會非常感興趣,拒絕的可能性很小,最起碼也會派兵來試試水。

  安人軍已經兩年未發冬衣,此番哥舒翰便以唐國剋扣軍餉,士卒不服欲譁變為由詐降。

  吐蕃人一查就知道此事非虛,必定信以為真。

  所以此戰勝算頗高。

  最後在信上強調,請我父親與聖人商議此事,派得力干將來隴右主持大局,一戰打掉吐蕃人的囂張氣焰。

  杜希望年邁體弱,臨陣恐有意外。他若亡故必定影響軍心,所以請朝廷務必換上年富力強之人擔任隴右節度使。

  此詐降之計就算不成,唐軍亦是沒什麼損失,將來對吐蕃亦是可以徐徐圖之,無傷大雅。”

  方重勇一口氣說完,讓岑參震驚得無以復加。

  皇天在上,什麼叫干涉朝政,影響中樞佈局,這大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岑參吞了口唾沫,有些遲疑的問道:“這樣真的可以麼?朝廷看了這封信以後,真會撤換杜希望?真的會補齊安人軍的軍餉麼?”

  他實在是很難相信,中樞朝廷會被方重勇一人牽著鼻子走。

  “安人軍的詐降變成了真降,試問中樞哪個官員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

  方重勇理直氣壯反問道。

  岑參緩緩點頭,這一點他非常認同,沒人敢在這種事情上擔責,拍板的必定是李隆基本人。

  不得不說,方重勇這招以退為進,非常精妙。

  他偽造一個“哥舒翰詐降”的計劃,朝廷中樞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配合“哥舒翰”,在隴右大打出手,對吐蕃人實施一場規模巨大的圍殲戰;

  要麼安撫安人軍,補齊欠了兩年的冬衣。

  而要配合這個軍事行動,隴右地區就要調動很多軍隊,如此一來,朝廷必須把隴右邊軍拖欠的軍餉全部補齊,至少是要補齊很大一部分!

  亂世的時候,皇帝都知道要不差餓兵!

  更何況現在可是“盛唐”啊,打仗之前不犒賞三軍,邊鎮丘八誰給你賣命啊!

  讓邊軍出征打仗,那是必須要給錢的,而且必須給現錢!不能賒賬!

  要不然,軍隊連基本士氣都沒法保證了,又何談打贏呢?

  那些負責戰陣廝殺的丘八們,自上而下,有一萬種辦法出工不出力!

  而作為“詐降計”主角的安人軍,為了不打草驚蛇,肯定暫時不會補齊冬衣。但必定會得到某些保證,戰後大肆封賞,撫卹優厚。

  所以無論是方案一還是方案二,安人軍冬衣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甚至是徹底解決。如此一來,方重勇承諾管崇嗣的事情,也就得到了妥善解決。

  同時賣了哥舒翰一個人情。

  “可是,如果聖人對此無動於衷,朝廷上下都不處理怎麼辦?”

  岑參疑惑問道。https:/

  作為一個在安西都護府多年的基層官僚,他太明白朝廷辦事是什麼德行了。

  邊鎮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人,只有本地利益相關的人。永遠不要指望中樞朝廷可以解決現實中急切的問題!

  正如自太宗時期就有的“留中不發”(不叫這個名字,但本質上並沒有兩樣),如果基哥將這封信留中不發了怎麼辦?

  岑參問的這個問題,顯示出了他自身高超的政治素養。

  “如果不處理的話,那隴右就有可能出現亂局,安人軍也可能真的譁變,那這件事就會越鬧越大。”

  方重勇長嘆一聲,繼續說道:

  “可是,某隻是一個監察御史,去隴右招募勇壯的。某已經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聖人不聽,那大唐就會付出慘痛代價。

  大唐是聖人的,是朝廷的,是李姓宗室們的。

  不是我方某的。”

  方重勇對著岑參攤開雙手,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他已經給了基哥選項,如果基哥愣是裝作沒看見,那就像是扁鵲初見蔡桓公時,這位名醫對後者說的那樣: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蔡桓公不聽勸,有病不治最後死了。要是基哥不聽勸,國家有病最後崩潰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至少方重勇已經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他不欠基哥的,更不欠大唐的!

  “某觀長安諸君,醉生夢死者無算。長此以往,恐有大禍臨頭啊。”

  岑參忍不住唏噓感慨道。

  長安城內自上而下,沒看到誰消費降級,反倒是各種奢侈之物大行其道。而長安之外的隴右,與吐蕃人對陣的第一線,卻是連正常軍餉都無法正常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