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317章 開天“盛世”


                 “微臣楊齊宣請奏聖人,將宣武軍節度使方有德,右相李林甫,前宰相張九齡,前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四人畫像加入凌煙閣!

  請聖人恩准!”

  大明宮紫宸殿內,諫議大夫楊齊宣出列,大聲請奏道。他將官帽放在地上,伏跪於地不肯起來。

  大有基哥萬一不批准,他就在這裡跪到天荒地老的架勢!

  滿朝文武沒有任何人上前附和,也沒有人站出來反對,因為這只是在走一個過場,所有的事情,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甚至連這四個人的畫像都已經掛到凌煙閣裡面去了。

  此時就連李林甫的政敵,左相李適之,也一臉淡然站在朝堂上不說話。

  這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論,這件事對所有人都是有好處的,這意味著“貞觀之後臣子不得入凌煙閣”的潛規則被打破,將來只要可以立功,就可以把自己的畫像送進凌煙閣,流芳百世了!

  這一批沒有他,那麼下一批會不會輪到他呢?

  李適之心中也有點小念想,所以他不會站出來砸基哥的場子,更不可能打李林甫、方有德這些人的臉。

  連他都不站出來,就更不會有人站出來了。

  基哥坐在龍椅上面帶微笑不說話。

  對於這件事,他前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包括但不限於從別處弄來一個“玉碑祥瑞”,來證明大唐是“天華地寶之國”,開天盛世足以跟太宗的貞觀之治比肩。

  就連新加的這四個人,都是基哥深思熟慮,並不是亂選的。

  前宰相張九齡,乃是“文章派”的代表人物,並且他師承張說,在這一派裡面頗有人脈。

  前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乃是收復隴右,逆轉大唐與吐蕃之間戰略態勢的關鍵人物,也是西北“邊鎮派”定鼎之人。

  沒有郭知運,就沒有如今隴右對吐蕃佔優的局面,以及各種邊鎮軍事部署。

  這兩個人,算是開元時期大唐中樞的傑出人物。

  那麼為什麼不選姚崇、張說這樣的大佬呢?

  因為這些人,其前半生的經歷都是來自“前朝”,帶著深刻的武周印跡。讓他們進來,會讓後人認為基哥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次基哥想辦的事情,是彰顯自己的功績,而不是為了給他祖母武則天歌功頌德。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把姚崇和張說這樣的人加進來。

  而方有德是龍潛時的舊臣,又有潑天軍功;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又穩穩當當的做了這麼多年右相。

  如果說前兩個“死人”加進去是為了“承前”,那麼這兩個還活著的人,畫像進入凌煙閣,則為了“啟後”,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天子求賢若渴又念舊情,不僅高官厚祿,而且還能名垂青史,你們還不快快效忠於朕?

  如此機關算盡的一場朝會,哪個不開眼的會站出來反對?

  這四個人,幾乎囊括了大唐中樞所有的勢力派系,可謂是基哥兼顧各方搞出來的一個最大公約數了。

  “既然諸位愛卿都無異議,那……”

  坐在龍椅上的基哥還沒說完,就看到有個年輕的官員站出來,對著基哥大喊道:“聖人!微臣以為,張九齡於國無大功,不配與其他凌煙閣功臣同列,請聖人收回成命!”

  說完,他直接把官帽放在地上,伏跪於地,跟楊齊宣保持著同樣一個姿勢!

  尼瑪,還真有愣子啊!

  紫宸殿內滿朝文武皆大驚失色,站在最前列的李林甫最為著急……因為此人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安插在御史臺裡面的一枚棋子,善於寫詩,名聲在外的馬仔!

  他怎麼能不打招呼就跑出來?

  “朕記得你,你是杜甫對吧。

  你那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朕很喜歡。”

  基哥微笑說道,笑容很是溫和淡然。

  他其實也覺得把張九齡加進去很膈應人,因為當年張九齡就屢屢給他難堪。

  但是不加張九齡進去是不行的。

  基哥是皇帝,不是流氓頭子!做天子,就得有屬於天子的政治框架!有政治框架,就會產生對應的政治規則,不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因為天子既需要有人幫他撈錢,也需要有人給他歌功頌德!既然是這樣,那麼張九齡作為文人入相的“樣板工程”,就不得不立起來,立得直挺不能倒!

  至於為什麼杜甫會跑出來鬧騰,那當然是為了提拔他一路綠燈上位的“恩相”李林甫了!

  若是沒有李林甫破格提拔,他壓根就不可能在斷腿後的下一年就中進士!更別說是李林甫暗中幫忙,才讓他當了進士沒多久,還不到選官日期,就當了校書郎,然後又是一年升一級最後做到侍御史。

  沒有李林甫一路帶杜甫高升,他哪裡有機會能出現在紫宸殿呢?不幫李林甫說話,難道他還要為已經死去的張九齡說話麼?

  杜甫辦事的才能很一般,做人的情商也不高,不過李林甫為什麼要重視他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就跟基哥提拔張九齡一樣。對於李林甫來說,杜甫就是“低配張九齡”。這種“清流人物”,作為打手進入御史臺,正當其時。

  甚至可以說人盡其用!

  可是在此之前,李林甫也沒交代讓杜甫出來搞事情啊!他這麼一鬧,樂子可就大了,這是不假思索的打臉天子啊!

  “聖人,杜甫殿前失儀,微臣建議將其趕出紫宸殿。”

  李林甫出列,對基哥叉手行禮說道,眉宇間的惱怒一閃而過!

  基哥擺了擺手對李林甫說道:“右相不必多言,杜御史你繼續說。”

  “聖人,新入凌煙閣的四人之中,有三人都是名副其實,唯獨張九齡不配。他是諫臣,卻又沒什麼大功績,若是進了凌煙閣,則是對先輩們的羞辱。

  微臣死諫!張九齡不能入凌煙閣!”

  杜甫伏跪在地上說道。

  他這樣莽一波,會不會得罪朝中某些人?

  當然會,張九齡的門生故吏還是很多的,張說一脈更是桃李滿天下。比如說張九齡好友嚴挺之的兒子嚴武,就在蜀地當刺史!

  但杜甫作為李林甫一黨的外圍成員,他想要高升,則必須要通過向右相表忠心,從而進入核心圈子!

  彈劾一個“死人”,這是風險最小的辦法。哪怕失敗,也不會身敗名裂。

  這比盲目吹捧李林甫要高明多了!

  張九齡不配,但是李林甫配,這不就等於變相的拍李林甫的馬屁嘛。還順便拍了一下方有德的馬屁,畢竟他兒子方重勇,當初科舉的時候,也算是幫了大忙。

  今日朝會之前,杜甫就已經想得很明白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是必要的犧牲。

  要奮鬥,又怎麼可能沒有犧牲!

  從政治派系上說,杜甫現在確實是在得罪人,甚至得罪皇帝。

  但從官場道德上講,他的立場非常鮮明,可謂政治信譽卓著。

  除此以外,杜甫心中還有種“文人相輕”的衝動。簡單說就是,同樣詩文出眾的張九齡,就是將來杜甫在朝堂上頂到天花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