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要出大事了!

 樓令在城東市場逛了一圈,確認市場上所賣糧食的數量比去年少,還是足足少了一半以上。

 “看來,今年秋收的糧食確實歉收,再加上敗給楚國,晉國明年的大體環境一定會非常糟糕!”

 在當代,春播一般播種大麥,到了夏季的時候進行收割;到夏補種會種粟米或是各種豆類,到秋季進行收割。

 所以是,因為秋收時節突如其來的雨季,導致今年的粟米和豆類糧食都歉收了。

 樓令當然知道一旦糧食欠收,必定會讓歉收的糧食種類成直線價格上漲,至於究竟上漲到多少,看得是發生糧食歉收的區域有多廣,有沒有人為惡意操作。

 一圈走下來,樓令有問粟米換豆類的比例,基本在一斤換七斤或八斤的範圍,往年一斤可以換十斤;粟米換大麥則是一斤換兩斤,往常兩者其實是平等斤兩的互換。

 在粟米換布匹方面,以前是兩石(一石為現代的120斤)換一匹麻布(長30米、寬1.4米),到現在是一石又四鬥(一斗12斤)換一匹麻布。

 絕大多數人拿出家中的粟米或大麥到市場,主要是跟人換各種豆類,次級的需要則是布匹,其餘生活物資需求放在最後。

 樓令再次找到屈遠,問道:“今年是什麼行情?”

 屈遠知道樓令問的是粟米換豆類,答道:“八斤。”

 樓令之前已經做好了盤算。

 明明行情比去年差,該拿粟米換豆類還是得換,要不然平時吃掉一斤粟米,等於吃了八斤豆子。

 樓令講出自己的需求,說道:“先用一千石粟米換八千石豆類,之後要換什麼,等行情怎麼樣。”

 老樓家每有運來一千石這麼多的粟米,能交出去的就是三千斤樣品,拿到的也是換算比例的豆類,其餘的交易額則是會在後面逐步完成。

 所以,樓令跟屈遠在“蒲”城裡面,談的就是一個交易意向。

 八千石豆類就是九十六萬現代的斤,加上老樓家自己有產出豆類,以老樓家現在的總人口有兩百三十多人,再加上二十四匹馬和六頭牛,自家產出外加對外置換的豆類儲備完全足夠支撐一年了。

 另外,老樓家有兩千四百畝的農田,其實並非所有田都有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