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長見識了

 “徵”是一種稅,是從上而下徵收的稅。

 具體來說,領地內的人給直屬上位者交納的費用稱為“稅”,沒有頭頂上的貴族而有一國之君直屬的土地上,人們向國君交納的費用稱之為“稅”。

 同時,人們無論響應誰的兵役都稱為“賦”,而封建貴族向一國之君交納的費用則被稱為“徵”;附庸小國向宗主國交納的費用也是“徵”,說白了就是進貢。

 樓令並不習慣當代的很多規矩。

 在春秋得到終結之後,變成上位者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人治”時代,下位者敢違抗穿小鞋還是輕的,不被整得家破人亡都要覺得是一種僥倖。

 這一套規矩在周公旦創作並頒佈《周禮》之後,成為諸夏體系列國的規範。

 哪裡像現在?那些“徒”竟然拒絕來自頂頭上司的提議,尤其還拒絕得理直氣壯。

 周公旦便是那位周公,論起來是儒家的奠基者也是創始人,後面諸如孔子之類其實都是周公的門徒,只是不知道儒家的創始人後來怎麼變成了孔子。

 與其說孔子創造了儒學,不如說孔子是創造了孔門之儒,而孔門之儒後來成為一塊眾儒樹立起來的招牌,再更後面乾脆成了萬用桶,好的壞的都能往裡倒。

 當前諸夏體系下的列國都是遵行《周禮》的規範,大到列國能夠擁有多少兵力,祭祀是個什麼規矩,城池的大小;小到吃、喝、穿、用都被限制得死死的。

 《周禮》是儒家的著作,法家的先驅借鑑《周禮》來寫下法家的著作,也很難怪有人說儒法是一家了。

 樓令魂穿過來的這個時代只存在不多的幾個學派,顯名也就是周公的儒家和農家,其餘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等等學派連影子都還沒有。

 農家在神農氏的時代就已經出現,比儒家出現的時間早多了,只不過也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進行學派區分的氛圍並不濃烈,掌握農學知識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農家一員。

 知道什麼意思了吧?只要樓令能夠發展起來,地位獲得一再的提升,想開宗立派完全可以慢慢選,乃至於能力足夠還可以選擇全部都要!

 “‘樓’地的令是吧?”郤武必須先確認樓令來自哪裡。

 樓令應道:“正是。”

 隨著應徵的人員陸陸續續抵達,軍隊的編制也該著手進行了。

 例如樓令是“上士”的爵位,問題在於沒有帶滿一個“卒”所需的四乘戰車和一百名士兵,自然需要由上位者來安排編制所缺的空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