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166章 知道忍得多辛苦嗎?

 在“邲之戰”後,晉國發現了兩個事實。

 第一個:晉國君臣清晰知道內部有太多坑貨,不將那些坑貨解決掉的話,哪怕是軍力再強大,與楚軍爭鋒一定會被坑了。

 再者言,晉國的軍力其實並不比楚國強大,乃至於是差了不少,尤其是在可徵召兵源方面。

 第二個:中原的盟友並不可靠,有太多的諸侯國壓根就是牆頭草。

 這個事實晉國君臣在齊國的霸權衰弱中早該發現,他們或許已經看到,可是並不感到重視,正在吃忽視現實的虧,想方設法進行彌補。

 現如今的晉國正在進行調整,各大家族明知道晉君獳會有很多大動作,無法扭成一股繩進行阻止的同時,其實也想看一看晉君獳的改革能夠做到哪一步,導致各大家族表現出抗拒中又進行配合的矛盾局面。

 晉國之所以在戎國有動作,提議出自欒書。

 研究局勢很久的欒書,他看到了秦國以及齊國對晉國的牽制,認為晉國也應該在南方選擇一個國家來進行扶持,再讓自己扶持的國家去牽制楚國,乃至於那個選定的國家能夠與晉國夾擊楚國。

 在諸多選項中,鄭國、宋國都不合適,楊越、幹越、淮夷等等一些異邦顯然可以觀察,最為合適的扶持對象卻是楚國的死仇吳國。

 欒書的提議得到晉君獳的贊同,只是現如今的晉國不能主動去招惹楚國,怕的就是再一次與楚國展開大戰又輸了。

 如果晉國再輸給楚國一次,不止是會在實力上出現受損,舉國上下的心氣也將遭受重創,想再登上霸主寶座勢必就要變得更加千難萬難。

 因此,晉君獳認為還是按照商量好的既定步驟進行,也就是拉攏中原諸國站在自己這一邊,給予跳得最歡快的齊國重創,完成以上目標之後,想做什麼再去做。

 欒書知道晉君獳是對的,晉國沒有在中原稱霸,壓根就無法南下與楚國爭雄,只能耐心地進行等待。

 事實上,欒書也就與晉君獳奏對中提出設想,很清楚沒有馬上實施的空間。

 更為現實的是,欒書可不想為任何人做嫁衣,哪怕方案要進行實施也該是由自己來,既:欒書想用提出的設想當籌碼,對中軍將這個寶座發起衝鋒。

 晉君獳開始對欒書重視便是那個設想提出來之後,尤其是欒書在朝議上提出那些提議,更加讓晉君獳認為欒書是一個很不錯的中軍將人選了。

 什麼提議?就是:晉國可以適當對大國讓利,先將大國團結在晉國身邊,晉國重新稱霸成功再對那些不知好歹的國家秋後算賬。

 樓令幾次偶然見證了欒書與晉君獳的奏對,儘管並不知道欒書的全面佈局,不得不承認欒書比旬林父、士會和郤克更適合坐在中軍將的位置上。

 曾經的旬林父與士會或多或少有一些建樹,只不過大多幹的是修修補補的活,兩人並沒有拿出“戰略”層次的東西出來。

 樓令發現晉君獳越來越欣賞欒書之後,其實心裡是擔憂的。

 現在的中軍將是郤克,中軍佐是智首,偏偏上軍將是旬庚。

 以晉國既定的不成文規則,排除出現不可控的意外,或是有人讓賢,卿位是一種順位遞補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