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欒書?欒書!

 有沒有人脈真的關乎到一個人能不能做成某件事情。

 對於人脈關係極廣的人來說,他們無論想做什麼,總是不會缺少相關的渠道。

 要是沒有人脈?多跑腿能夠將事情辦成都算一種僥倖,忙死忙活怎麼都找不到門路才叫人心碎,更別提可以將事情給辦了。

 樓令自認開局無比完美,得到郤氏的賞識,與旬氏、範氏有了聯姻關係。

 這一下子跟晉國三個卿位家族都能夠聯繫得上,樓令想做太大的事情有商議的對象,一些小事變成說一句話,壓根不用親自出面,有人就能夠給辦好了。

 兩天後,欒書回到營寨。

 “你做得不錯。”欒書先給樓令宣傳和普及軍律肯定其功勞,隨後說道:“做好本職工作。”

 別人是先敲一棒子再給顆甜棗,到了欒書這裡則是先表揚再敲打。

 另外,欒書是真的很希望樓令能夠繼續將普及軍律的事情做下去,乃至於有心助樓令一把。

 這裡不是欒書有多麼欣賞樓令,純粹是樓令普及軍律有益於欒書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

 樓令給欒書彙報這兩天的工作,沒有講得太細,說起來也就不瑣碎。

 “我允許你在校場和轅門自己建樓,安排軍士進行值崗。”欒書說完拿起文牘,意思就是樓令應該告辭離開了。

 樓令自然是離開,來到軍帳外卻是露出了有點詭異的表情。

 怎麼說呢?樓令之前就看懂了欒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聽說了欒書的一些經歷,越加篤定自己能夠品懂欒書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做事風格。

 今天,欒書明明非常鼓勵,使用的話術卻是一切都由樓令自己主導,只是欒書想要利用卻又不想沾事的風格。

 那是欒書長期的經歷所決定了的事情。

 欒氏是晉國公族之一,奈何趙氏在趙盾的經營下非常興盛,可以說趙氏一舉鎮壓了晉國內部的任何不服。

 趙盾領導下的趙氏打壓各個家族,受害者可就不是一家兩家,其中包括了欒氏。

 為什麼欒書會在下軍佐的職位上一待就是很長一段時間?那並不是欒氏最慘的階段,欒氏一度差點沒有了卿位,還是欒書足夠隱忍,再加上欒書確實也會辦事,才能夠讓欒氏守住卿位的末序。

 注意,欒書能夠隱忍才是關鍵,不是因為他的辦事能力才守住卿位,僅是從這一點就能夠想象到處境多麼艱難。

 一個人經歷過什麼,註定了他的行事風格與為人準則。

 有那些經歷的欒書,哪怕是一朝得勢,註定不會玩什麼大開大合,當是以謹慎示人。

 這一次,欒書統率一個滿編軍團南下,出發前先派人聯繫鄭國與許國的君臣,其實就已經向人展示了做事風格。

 翌日。

 大軍拔營繼續南下,途經單國來到“孟津”的大橋處,部隊沒有選擇逗留,有序地通過大橋來到南岸。

 在那期間,樓令帶人在大橋來回巡視,疏導交通只是一方面,看得是誰給面子,願意犯錯來讓樓令在擔任司馬後,找到機會來樹立威信。

 “怎麼就沒人表示不服,來扎刺一下?”樓令知道為什麼有‘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麼回事,大多就不是為了糾正錯誤,純粹就是拿人立威而已。

 可是,真沒有人主動去挑釁樓令的權威,甚至在軍律明示之後,暫時沒有人犯下能夠讓樓令立威的錯誤。

 那麼,樓令明示什麼軍律?肯定沒有“十七禁令五十四斬”那麼誇張,大多就是一些道德通俗觀念,再來就是軍紀的相關。

 當前真不講多少多少斬之類,並不是官兵的軍律有多好……,話又說回來,目前官兵的軍紀也不差,不存在殺良冒功或搶劫、姦淫之類。

 畢竟,處在哪個時代就擺在那裡,交戰有著種種規則,誰都不會把誰徹底得罪死,自然就是大多處在可控範圍之列。

 沒有找到立威機會的樓令,他發現大多數人也不是害怕被立威才束手束腳,多數人純粹就是知道被明令禁止了什麼,選擇了對明示的規矩去進行了遵從。

 結合樓令之前在基礎親身經歷和聽聞,不得不心中感慨:“難怪晉國是中原霸主,能夠與楚國爭奪天下霸主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