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342章 再一次,閉門會議

 凡事都要分出一個緩急輕重。

 在晉君獳活著的時候,孟姬能夠影響到晉君獳的決策,必然會讓很多人重視或忌憚孟姬了。

 現在?晉君獳已經薨逝,死的方式還極其不體面。晉君獳死了之後,孟姬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依仗,不說變得無關緊要,反正就是沒有那麼令人感到忌憚了。

 目下一系列事情之中,關於孟姬的事情無疑要往後排,極可能還是排在很後面的位置。

 “需要等天子的使節抵達,繼位儀式才能夠展開。在這一段時間,我們不能什麼都不做!”欒書顯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晉國目前處在沒有一國之君的狀態,掌軍又理政的中軍將無疑成為“第一人”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欒書極力拉攏所有卿大夫,甚至連對卿大夫產生影響力的樓令都沒有放過。

 欒書那麼做,唯一原因就是坐實“第一人”的地位,好在公子壽曼登位之前將想做和該做的事情處理妥當。

 “中軍將想做什麼?”郤錡問道。

 現下的晉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把路給走歪了!

 一個國家的新君繼位的情況,要麼是消停一段時間,好好來處理內政;另一個選擇是當即對外發動有把握打贏的戰爭,來定鼎屬於新君的權威。

 士燮沉吟了一下下,說道:“楚國必然有所動作,不可不防啊!”

 要說最不想晉國內部生亂是誰,委實會有點不好說。

 士燮一定是不想晉國內部生亂的人之一!

 這裡有範氏吃撐了需要消化的關係,與士燮本人的性格也有關。

 “是,楚國必然會有動作,我們應當做好應對準備。”韓厥進行附和。

 他們知道楚國內部出現問題了嗎?知不知道在當下,講實話就是不那麼重要。

 晉國有國喪,一直願意遵守中原規則的楚國大概率不會出兵,上面幾位卿大夫那麼講,只是不希望晉國出現內亂的一種轉移視線。

 只不過話又說回來,楚國可是有玩不起喊出“我蠻夷也”的例子,要說篤定楚國不會趁晉國在國喪時期出兵,誰也不敢真正百分百的去確定。

 欒書在幾位卿大夫說完之後,馬上理解了他們的意思,說道:“那我們打誰?”

 這裡是不是要產生一個疑問?

 比如說,晉國不怕自己國喪期間有人來攻,甚至篤定沒有諸侯敢招惹自己。他們卻要主動出兵征討誰?

 “打誰?”

 那一刻,卿大夫們很認真地思考起來。

 奪回天下霸主寶座是他們這一代人的使命,要是在閉眼之前無法將天下霸主寶座奪回來,不提誰無法閉眼的事情,史書對他們的評價肯定也要大打折扣了。

 “做先君未成的事業吧。”欒書說道。

 晉君獳不是在征討秦國時期生病,回國的第二年薨逝了嗎?

 最重要的一點,晉國在國喪期間攻打秦國屬於一種政治正確,無論哪個諸侯都不會說三道四。

 欒書提議,得到所有卿大夫的認可。

 “出兵多少?”郤錡問了最關鍵的問題。

 這個問題讓欒書無法立刻回答。

 並不是關於軍事要謹慎之類,純粹就是不能落下一個卿位家族,出動兵力的分配方面又要合情合理。

 郤錡又問道:“打到什麼程度,預計能夠取得多少收穫?”

 別說什麼市儈。

 很久之前,諸侯早不就幹為了道義之類出兵的事情了。

 所有諸侯都活得夠明白,不是屬於迫不得已的情況,沒有好處絕對不輕易動干戈。

 為什麼要打誰變得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於能夠獲得多少好處,值不值得去冒那個風險。

 晉國一直以來都不太愛搭理秦國,主要原因就是打秦國哪怕打贏,回本方面都將成為一個問題。

 說白了就是秦國太窮,不止窮,還很橫,逼急了會拼命。

 晉國還有許多沒有得到開發的地方,攻佔大河以西沿岸的土地,更多是當作一個緩衝區。

 在大河以西那邊,成功奪佔了土地,好多家族只是純粹佔坑,講實話就是懶得進行開發。

 那樣一來,晉國接著向西擴張屬於沒有必要,著實很缺乏繼續西進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