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459章 內不安邦,何御外辱

 公子周深呼吸一口氣,說道:“何其壯觀!”

 是啊,十幾萬大軍列成隊列行軍,看上去怎麼會不顯得壯觀呢?

 樓令可不會問一句“想不想取而代之,坐擁這般的大軍”之類的話。

 其實,哪怕公子周成為晉軍,以為大軍真的就是一國之君的嗎?

 “令是問,與楚軍爆發大戰的前景。”樓令說道。

 公子周露出了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

 這種事情擔任要職的晉國君臣判斷不出來,用得著問久居國外的公子嗎?

 樓令看到了公子周的表情,笑著說道:“旁觀者清。”

 是那樣的道理,只不過勾起公子周的傷心事了。

 誰願意背井離鄉,尤其是這種放逐模式?

 樓令也就是隨便問一問,不奢望能夠得到什麼靠譜的答案。

 南方的消息已經傳回來。

 目前鄭國正在入侵宋國。

 宋國遭遇鄭軍的入侵,一方面盡起大軍迎戰,另一方面請求在己方勢力範圍內駐紮的晉國上軍移師前往防備楚國。

 在晉軍正式南下之前,鄭軍與宋軍在“承匡”、“大棘”、“巢”等地先後發生交戰,打著打著戰場向西偏移,戰火已經燃燒到了鄭國勢力範圍之內。

 楚國那一邊,楚君審下令盡起三軍,由子反、子重、子革分別擔任某一個軍團的統帥,各個家族的私軍前往陳國的境內集結,隨時等候命令開拔北上。

 另一個方面,楚君審派人前往南方各部落,要求各部落首領帶人北上,一樣是前往陳國境內,接受子重的節制。

 楚國的軍制跟中原列國不一樣,他們的軍團並沒有固定多少人員這種編制,看的是哪些個家族歸納入哪個軍團,每一個家族的家主攜帶兵力多少之類。

 那麼就是說,實力強一些的家族,他們的一家之主帶來的兵力多少不由楚國廟堂說了算,不同家族編成的軍團有多少兵力也就變得不受控制。

 這種情況之下,楚國的一個軍團可能是不超過一萬的兵力,也有可能一個軍團就多達數萬兵力。

 楚君審從各個部落徵召部隊,更不可能控制兵力的多寡了。

 因此,儘管楚國有軍團這種建制,軍團以下卻是以家族來劃分建制,進行統率的總指揮能不能在戰前瞭解麾下兵力多寡,哪個家族能不能打,那個家族到底有多麼能打,成了勝敗的關鍵。

 這樣的楚國竟然能夠一再北上與中原諸侯爭鋒,乃至於試圖推翻姬周王朝?

 只能說,過去的楚國君臣很團結,地方封君得到國君的徵召願意出力。

 等地方封君變得不願意出力的時候,楚國的勢頭肯定也就變得不怎麼樣了。

 歷任楚君並非不想做出改變,相當要命的地方在於,哪怕有一任楚君做出了一些成績,繼任者未必能夠繼續保持下去,上述現狀慢慢也就變成了楚國的軍事傳統。

 這一次,沒有等到大軍集結完畢之前,楚君審或子重都不知道能夠集結起多少兵力。

 實際做事的子重需要詢問應徵前來的眾多一家之主,再將相關信息彙總,隨後稟告給楚君審知曉。

 至於說有沒有封君會在出兵數量上面欺騙子重,到戰事結束都很難進行分辨,等於子重彙報給楚君審的數字並不靠譜。

 如果楚君審覺得兵力不夠,他只能下達第二道徵召命令,徵調之前沒有得到徵召令的那些家族。

 在這種體制之下,楚國的出兵流程與速度,講實話就是無法跟中原列國相比較。

 然而,哪怕是面對這樣的楚國,無論是曾經的中原霸主齊國,還是現任的中原霸主晉國,少有能夠兵鋒插入楚國本土。

 可能恰恰因為是面臨的壓力不夠大,所以才導致楚國難以

做出軍事制度上的改變?

 公子周哪裡能夠回答樓令的問題,喪氣話卻是不能說,只能說道:“能夠再次打服鄭國的吧。”

 樓令笑了笑,不再為難公子周了。

 晉國大軍過王野,代表周天子前來檢閱的公卿乃是劉公季子。

 目前的周王室直轄地區不大,治下的公卿卻是多不勝數,享國的則是有單公朝、劉公季子、毛伯衛。

 也就是說,周王室能夠實際控制的小小地皮,分出了三個國家。

 其中的這個劉國建立於周定王八年(前599年),到目前已經有二十四年的存在時間。

 樓令見過劉公季子,時間是在三年前,地點則是在“麻遂”這個地方。

 講實話就是,晉國有權勢的人,沒有人將周王室的公卿太當回事。

 根本因素就是周王室已經全面衰敗,看著也不像有可能中興的奢望。

 那麼,依附在周王室的三個小國家君主,他們有什麼值得被重視的地方嗎?那是有能夠有,可能性估計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了,拜師單公朝的公子周,事先有誰能夠瞧得上?晉國內部也就沒有人關注到樓氏跟公子周的交情,哪怕有人知道一轉頭也給忘了。

 不知道公子周以後會回國成為一國之君的樓令,至少在目前與公子周的交往是出於欣賞,沒有太大的其它目的。

 要說樓令的期盼是什麼,頂多就是公子周可能回國,日後成為政治盟友。

 公子周真的就是特意來對樓令表示感謝,目的達到也就離開了。

 樓令當然是隨大軍繼續南下。

 晉國的大軍進入鄭國勢力範圍之內,沒有當即對鄭國展開軍事行動,面對途經的城池或村莊視而不見,目標明確往“制田”這個位置行軍。

 沿途的鄭國貴族,他們不可能主動攻擊晉軍,應該說晉軍不打他們就該感到慶幸。

 “鄭軍已經撤兵,我們的上軍正在隨行監視。如果開戰,大概就是在‘制田’周邊。”

 這一次晉國出兵是由欒書力主。

 有欒書力主,自然也就有人反對。

 當時的樓令麻煩纏身,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幹涉廟堂決議。

 講一句大實話,樓令擔任的職位無法真正去幹涉國家大事,只能通過郤氏、旬氏、範氏來起到影響。

 所以步驟是有卿大夫支持,樓令才能干涉國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