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一鳴驚人!

 “這……”

 欒書與士燮在另一處的坡地之上。

 “還能這樣的?”欒書看到下軍的弓箭手持續齊射,每一次都能準確命中後隊的楚軍,心驚樓令的膽子之大。

 為什麼臨陣三次齊射就停下?怕出現誤傷是一方面,另一個就是由於視野受限看不到後方的敵軍,射出去的箭極可能放空了。

 下軍為什麼能夠在兩軍出現短兵相接之後繼續射箭?看看下軍陣中的那些巢車,上面一直在揮舞旗幟的旗手,能夠在他們身上找到答案。

 旗手揮舞旗幟是向弓箭手部隊進行通報,使用旗語告知大概哪個方位有楚軍,懂得旗語的弓箭手指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旗語這玩意很早就存在,只是大多非常簡單,基本也是使用不同顏色的旗面,事先約定舉起哪種顏色代表什麼意思。

 樓氏不一樣,專門的動作表達什麼意思,能夠用旗語來表達出很複雜的語言。

 “可惡啊!”子重被晉國下軍不按套路出牌搞得心煩意躁,吩咐道:“讓第二‘徹’快速抵上去!”

 軍陣嘛,肯定不是擠在一塊,每一個方陣之間多少會拉開合適的距離。

 楚軍現在面臨的情況不允許第二“徹”後撤,一旦往後退會無法及時支援第一“徹”的友軍,只能是提前讓第二“徹”的部隊繼續向前推進了。

 而楚軍的第二“徹”與第一“徹”緊貼之後,晉軍的弓箭手仍然沒有停下放箭,相反覆蓋的面積增大。

 那一刻,無論是身處戰場之外,亦或是身處戰陣之中,所有人都吃驚了。

 無數人的腦子裡產生疑問:“樓氏是怎麼做到避免誤傷的?”

 下軍在繼續射箭的弓箭手,他們全部來自樓氏,每一次射出的箭矢,絕大多數確確實實是落在了楚軍的方陣之中。

 又不是玩遊戲指哪射哪,少量的箭矢“中途掉隊”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而樓氏的弓箭手部隊,他們一共齊射了十八次才停下來,隨後穿過軍陣的空隙到中間去休息。

 使用弓,射箭的頻率比使用弩快,只是使用弓會有極限,體力消耗是一面,肌肉會不會拉傷又是另一面。正常的弓箭手射出十八箭確實是達到極限了。

 樓氏約兩千弓箭手,一共射出去三萬五千左右支箭矢,講事實就是對箭矢的消耗極大,尋常的家族可經不起這種消耗。

 之前,誰都在吃驚晉國下軍的射箭次數。

 等他們回過神來,不得不驚訝樓氏的箭矢儲備之足了!

 那麼,射出去三萬五千支左右的箭矢,楚軍的傷亡情況怎麼樣?

 使用高空俯視的角度去看,能夠看到楚軍一些區域被清除出好多的“空白”,致使楚軍從列陣長度和寬度遭到縮減。

 那三萬五千支箭矢,一共給楚軍帶去了至少三千的傷亡。十五比一的命中率,懂行的人能夠明白已經不低,乃至於可以說很“節約”了。

 哪怕楚軍的著甲率極低,樓氏造成的三千傷亡,當場被射死的人只會是少數。

 所以了,兩軍交戰的時候,什麼一箭消滅一個敵人,做夢都不敢這麼做。

 正常情況下,三十支以上的箭矢,其中一支箭矢命中目標,才是一種常態。

 到了火器時代,從火繩槍到後面更先進的槍械,隨著時代的持續進步,反而要使用更多的子彈才能夠殺死一名敵軍,

 有相關的數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需要兩千顆子彈才打死一個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平均消耗二十五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了



 當然了,那是所有戰役中敵我雙方所消耗的子彈,再結合所產生的陣亡,結合起來的平均值,不是單獨一次戰役的統計,更不是由一個人去使用。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參戰太平洋戰爭,居然用六十億顆子彈僅僅擊斃了兩萬四千日軍。

 樓氏消耗了三萬五千左右的箭矢,致使楚軍出現三千左右的傷亡,達到了新軍打了一整個白天的三分之一指標。而這只是晉國下軍與楚國左軍的揭幕之戰,後面還有五個時辰(十個小時)的交戰時長。

 進入“線列戰”的短兵相接階段,大部分區域的交戰與平常沒有太大區別。

 兩軍交戰的左右兩翼,楚軍走近了才發現對面有人穿鐵甲。

 “什麼情況啊?”

 “哪個家族這麼窮,窮到連木甲都不願意置辦,使用‘惡金’打造防具。”

 “他們穿起來不癢的嗎?”

 使用鐵甲竟然有很窮的說法?這個是鐵非常便宜,便宜到沒有多少人願意買。

 另外,製作木甲對木材確實有講究,可不是什麼木頭都能夠用來打造成木甲。因為缺少一應工具的關係,打造木甲不止麻煩,使用的工時也會很長。

 穿起來會癢,關乎到生鏽之後的一系列負面情況了。

 身穿鐵甲的樓氏將士,他們胸前一整塊鐵甲,腦袋、頸部、肩膀、手肘、手腕、手背、小腿前後都有相應的配件。

 進入到正式交鋒的時刻,楚軍有些笑不出來了。

 楚軍的戰戈兵發現了一點,他們回勾的時候,戈的“援”沒有帶起血花,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那是戰戈的“援”勾到了樓氏士兵的護具。

 楚軍的武器攻擊到樓氏披甲士兵,只是併發出一些火星,並未造成實際傷害。

 後來的孫武,他用一句話講出了真理:夫戰,勇氣也!

 本來心中惴惴的樓氏披甲士兵,他們發現敵軍很難傷害到自己,心中變得更加勇氣高漲,打起來自然是更加勇悍了。

 戰場上的楚軍,他們也是第一批遭遇到使用鐵質兵器敵軍的人。

 樓氏的大批量列裝的鐵質兵器,講實話就是未必有多麼好,只不過一定比青銅兵器更加堅硬和鋒利。

 身穿木甲或竹甲的楚軍,他們遭到手持矛戈的樓氏士兵攻擊,其它方式或許不好破防,矛頭刺來絕對穿過木甲或是竹甲造成殺傷效果。

 什麼矛戈?就是戰戈多了一個矛頭的部件,使之多了一個刺的選項。

 這裡歷史再一次被樓令改變了。

 歷史上,第一批大肆列裝矛戈的軍隊是楚軍,由“左右廣”最先列裝,慢慢引領楚國內部的潮流,逐漸增多了楚軍中使用矛戈的士兵數量,到後面魏國率先效仿用在“武卒”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