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紫電 作品

地理志(聯盟篇)

    另一方面,背井離鄉的艱苦生活和飽受歧視的海藍商人身份使得海藍人因為共同的情感而精誠團結。這種團結催生出純粹的愛國主義——海藍從來不缺少愛國者。這種團結也催生出自律和公平,就像一艘船上的全體船員不分貴賤都要面對大海的危險。

    在黑暗年代,海藍迅速成為泛維內塔地區最大的商業城邦,並在近千年的時間中保持著優勢。

    哪怕是在“再征服”時代,面對艾萊克修斯大帝的兵鋒,海藍也不曾放棄自身的獨立地位,最終迫使大帝接受“稱臣不納貢”的名義效忠。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舊的王朝衰敗、新的王朝崛起。泛維內塔地區逐漸孕育出新的商業城邦,例如百花城、弗若拉。

    新王和舊王之間總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新興城邦和海藍也是如此。商業競爭最終演變為軍事競爭,泛維內塔地區隨即進入曠日持久的“城邦戰爭時代”。

    而作為諸城邦名義上的共主,帝國默許了城邦戰爭的發生。因為低烈度的城邦戰爭不僅可以削弱維內塔地區不聽話的自治城市,最終還會拱手將神聖的量裁權交給皇帝。

    皇帝的預感是對的,海藍能夠打敗其他城邦,卻無法消滅他們。熱斯里亞和百花城的軍隊也曾一度兵臨海藍城下,但最終未能攻破潟湖。

    泛維內塔地區的城邦戰爭打打停停,諸城邦結盟又毀約,一切都朝著帝國的預想發展,直到“山前地大起義”的爆發。

    最初,包括海藍在內的維內塔諸城邦並未站在起義軍一方,僅持觀望態度中立,並通過向戰爭雙方同時出售物資、提供服務賺取利潤。

    直至“屠夫”阿爾良公爵兵敗身死,第一次討逆戰爭失敗,海藍才正式決定把籌碼壓在山前地人身上——大部分維內塔城邦則選擇繼續觀望。

    在海藍的全力支持下,塞納斯聯軍最終擊敗御駕親征的瘋皇理查,獲得完全的勝利。

    而當建立一個統一的維內塔共和國已經迫在眉睫的時候,藉助聯軍的壓倒性的力量,海藍輕而易舉便說服了所有不願俯首的城邦。

    從一城到一國,尊貴的維內塔共和國就此啟航

    ——————

    地理概況:沖積平原、海岸平原、丘陵

    *[維內塔實際由兩部分構成:沿海的商業城邦和內陸的農業地區。但是二者的區分並不明顯,城市中也有農夫居住,內陸的農村也有城邦的地產。許多維內塔商人既是商賈,也是地主]

    *[維內塔的自然稟賦遠比聯省優異,海岸平原和沖積平原適合種植小麥,內陸的丘陵地帶則遍佈著葡萄園和橄欖園。水網雖然不如聯省密集,但是仍舊很發達,足夠滿足農業灌溉所需]

    ——————

    政治架構:以海藍為主導的城邦聯合共和國+寡頭金權政治+督政府

    *[海藍代表維內塔,但維內塔並不只有海藍。在其他城邦的市民眼中,傲慢的海藍人並不比北面的鄰居更討人喜歡。不過,商人的妥協傾向使得一切都可以談。維內塔議會的席位分配很公平,所以其他城市雖有不滿,仍舊選擇合作]

    *[由於民主制度高昂的成本,一切政治活動都需要金錢作支撐。維內塔議會的席位總數遠比聯省議會的席位總數少,許多議員席位名義是推選,實則為世襲。來自各城邦的寡頭家族們牢牢掌握著維內塔議院]

    *[作為平衡寡頭議院的砝碼,維內塔督政府奉行精英主義。從最低級的文員到最高級的督政官,督政府的成員皆是層層選拔而來,不問出身也不問貴賤]

    *[與聯省相似,維內塔同樣存在府院矛盾;又與聯省不同,維內塔的府院矛盾尚在可控範圍內]

    *[維內塔的農民階層幾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作為“補償”,他們需要繳納的賦稅在諸共和國也最少]

    ——————

    集權程度:中等

    *[寡頭議會和精英政府維持著政治的平衡]

    ——————

    經濟政策:重商主義/壟斷主義

    *[我們沒有土地,所以沒有封建制度;我們的貴族是鉅富商賈,他們指揮著船帆蔽日的艦隊,卻同時計算利潤精確到每枚銀角子]

    *[維內塔的經濟政策由海藍主導,而海藍的骨髓裡深深烙著重商主義。通常來說,海藍商人每到一處新的貿易節點,總是竭盡全力尋求壟斷經營的特權,哪怕需要掏出大把的賄金也在所不惜。一旦取得壟斷權,海藍商人將會立刻將競爭者排擠出行業,直至徹底佔據行業主導地位。而後,他們才會開始通過議價權賺取成倍的利潤]

    *[維內塔原本更樂意作為中間商和運輸商,而非生產商。但當聯省商人強勢崛起之後,維內塔商人開始模仿他們的競爭者,嘗試掌握生產環節]

    ——————

    軍事編制:兩個半編的常備軍團+內海第一海軍

    軍事特色:裝備精良的方陣步兵;聊勝於無的騎兵;優秀的炮兵;實力雄厚的海軍

    *[相比於維持四個滿編軍團的聯省,維內塔陸軍堪稱吝嗇,能省則省。為了省錢,甚至非戰時狀態常備軍團只維持在半編的狀態。不過,在諸共和國之中,維內塔陸軍的裝備最為精良,炮兵也很優秀]

    *[維內塔海軍擁有與陸軍平起平坐的地位(或者說更高的地位)。因為有大量海外利益需要保護,維內塔海軍分為內海艦隊和遠海艦隊兩部分。其中,單是內海艦隊的實力就已經足夠穩坐內海第一]

    ——————

    重要城市:海藍、百花城、弗若拉

    ————————————————————————

    ————————————————————————

    [帕拉圖共和國]

    *[向前!向前!帕拉圖人永不屈服!uukhai!!!]

    ————————————

    歷史概述:

    帕拉圖人一般被認為是戰敗之後轉為過定居生活的赫德人的後裔,實際情況已經難以考證。

    在古帝國人到來之前,塞納斯海灣已經有人類生活。經歷英雄時代和征服時代之後,原住民與外來者的血脈融為一體。除了少數極端重視血統的高門家族,無人會再去刻意區分。

    不管怎麼樣,有史料記載的近兩百年間,帕拉圖一直作為西部屏障,為山前地和維內塔抵擋赫德蠻族的鐵蹄。

    羊毛貿易的豐厚利潤為帕拉圖貴族積累起財富,讓他們能夠招募軍隊、修築城堡,長年與赫德進行戰爭。

    然而理查四世繼承帕拉圖公爵領之後,將羊毛貿易的利潤據為己有,每年都從帕拉圖抽走超過二十五萬杜卡特的稅金。

    帕拉圖邊防從此衰敗,再也無力抵禦赫德諸部年復一年地劫掠。

    所以,當山前地爆發叛亂的消息傳到帕拉圖之後,許多年輕的帕拉圖貴族改名換姓,投奔山前地“叛軍”,只為能與皇帝作戰。

    屠夫阿爾良兵敗身死之後,前往山前地的年輕貴族們又在內德·史密斯的帶領返回到帕拉圖。

    彼時的帕拉圖已經陷入三方混戰:佔據城市的共和派、控制鄉村的保皇派以及闕葉汗麾下虎視眈眈的赫德諸部。

    最終,共和派在內德·史密斯的帶領下贏得一切,帕拉圖共和國宣告成立。

    ——————

    政治架構:偽裝成代議制民主的貴族共和制(原)

    *[主權戰爭結束之後,追隨內德元帥的帕拉圖貴族們沒有遭遇類似聯省的大規模清洗。他們順利融入新生的共和國,形成了一個兼具世襲性質和協商性質的新階層,即藍血派]

    ——————

    地理概況:被季節性河流分割的大片平原+兩山山麓

    *[越靠近奔流河/燼流江,土地就越平坦,越適合耕種;越靠近金頂山脈/遮蔭山脈,土地就越起伏,越適合放牧;越往西,海拔越高]

    ——————

    集權程度:較低

    *[地方政府普遍擁有較高的自治度]

    ——————

    經濟政策:出口原材料/進口製成品

    *[羊毛貿易仍舊是帕拉圖財富的源頭,只要聯省和維內塔的織機還在吱吱作響,帕拉圖的羊毛就永遠不愁買家]

    ——————

    軍事編制:兩個滿編的常備軍團+五十個輕重常備騎兵中隊+規模龐大的預備役杜薩克(原)

    軍事特色: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方陣步兵;冠絕諸共和國的優質騎兵;不被重視的炮兵;薪酬豐厚

    *[帕拉圖盛產良馬,自然也生產騎兵,但這並不意味帕拉圖的步兵不優秀——只是步兵在帕拉圖相對不受重視。帕拉圖的步兵裝備一般,但是實戰經驗最豐富,而且在戰術上往往採用頗具特色的小型方陣,機動能力優異]

    *[沒有比遼闊的帕拉圖原野更適合騎兵縱橫突擊的地方,帕拉圖騎兵就是諸共和國最強,沒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