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二百八十一章 荒政三策,民聲訴天


                 身穿三品官服的宋澄從外面進來,顯得規規矩矩地向朱祐樘見禮。

  按說,宋澄作為三品地方官員是完全沒有資格出現在這個最高會議上,只是此次是被皇帝特別召過來,自然就另當別論了。

  閣樓上,隨著熱水倒在茶葉中,茶香嫋嫋而起。

  美人如玉,一雙纖纖玉手送來了一杯香氣四溢的熱茶。

  朱祐樘喜歡坐在樓閣上品著茶水,淡淡地表態道:“宋愛卿,你先跟大家說一說京城的金融業情況吧!”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默默地交換一個眼色,而後紛紛扭頭望向宋澄。

  在眾後輩中,除了前往湖廣清丈田畝的湖廣總督劉忠和坐鎮大同主持邊貿的宣大總督陳珅,而今在京城最出彩的後起之秀正是這位執管順天府的順天府尹。

  雖然這個黑臉的青年男子跟官場是格格不入,只是在清廉和公正上,恐怕整個大明朝都找不出第二位。

  更為甚者,而今宋澄已經有了宋青天的稱號,深得京城廣大百姓的愛戴。

  宋澄挺直腰板站立,五官輪廓分明,整張黑臉顯得無悲無喜,只是眼睛顯得炯炯有神。先是鄭重應了一聲,而後便站在左側面,轉身朝向在場的上官施予一禮。

  雖然面對不少蔑視的目光,但他並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自然亦不會在這種場合怯場。

  宋澄從袖口掏出一個本子,這才鄭重地開口:“經順天府衙查實,京城從事放貸和典當的店鋪共計三百六十七家。其中放貸月息在五分左右,而典當月息亦已達四分,均超過大明律法所制定的月息三分,且各家並不遵循‘年月雖多,一本一利’。當者,期滿物歸店鋪,後高價賣之,獲利數倍;貸者,到期不歸還者,惡僕上門索要田契、地契,逼良家賣兒女為奴為婢,而未清款項又逼苦主再立新據,民苦金融借貸久矣。”

  所謂的“年月雖多,一本一利”,其實是朱元璋想用《大明律》保護普通百姓,要求不管借貸方借了多長時間,總利息不能超過本金。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確實是一位心懷百姓的明君,始終都想要盡最大限度地保障普通百姓的利益,給他們一個能夠翻身的機會。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明律》的條例無法阻擋這幫權貴榨取民利的決心。

  他們最初的合約借出的本金可能僅僅只是十兩,但借貸者到期不還的話,他們要求借貸者立下新的借據,亦或者放到其他當鋪進行借貸。

  如此一來,他們算是找到了破解之法。只要當地衙門配合的話,那麼自然可以避開“年月雖多,一本一利”的約制,便可以用十兩本金換來百兩乃至更多的收益。

  偏偏地,這種事情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於京城之中。

  放貸產業從東周便已經開始,到元朝更是出現官方放貸機構——質典庫,致使放貸成為朝廷和貴族的重要收入來源。

  在當時的中都出現一個新職業,以色目人為主體從事借貸行業的“斡脫戶”。

  蒙古貴族正是依靠著翰脫戶為自己放貸斂財,其中“羊羔兒錢”的年利息高達100%,導致大量的百姓破產,最終成為壓垮元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成立至今已經百餘年,權貴們早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便順理成章地介入借貸產業。畢竟這天底下,恐怕沒有比放貸更好的買賣了。

  雖然元朝的“斡脫戶”消失了,但京城出現一種職業叫做“拉京債”。

  “拉京債”並不是什麼體面職業,主要依靠自己的人脈資源引誘一些官員借京債,從而自己從中獲取佣金的一份職業。

  《明英宗實錄》記載:“京師有無賴子數十輩,常在吏部前覘,輒引至富家借金遂為之往賂,其實或往或否,偶淂美除則掩為己功分有其金。”

  早前朱祐樘發動勳貴們一起種植棉花,之所以很多武勳並不搭理朱祐樘,一方面是他們不願意配合朱祐樘的舉措,另一方面則是並不缺這仨瓜倆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