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二百九十六章 雷擊逆臣,帝國遇劫

  新堤潰了?

  禮部左侍郎劉健等官員以為周鼐是供出了貪墨的事實,但聽到開封府決堤,而且整座開封城被淹,不由傻眼了。

  雖然大家對工程貪墨早已經是心照不宣,畢竟地方官員壓榨地方百姓的途徑主要是鹽,但去年已經整頓鹽政,所以現在最大的貪墨來源是工程款項。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此次那幫河道官員如此大膽,新修的荊隆口堤是朝廷重點抓的河道工程,結果竟然偷工減料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如此河道總督,誰敢保,誰能保?

  這……

  禮部左侍郎劉健的臉頓時火辣辣的疼,原本他還想著塑造直臣的形象脫困,結果沒想到自己要保的周鼐竟然間接害死成千上萬的百姓。

  去年所修的新堤東窗事發,周鼐註定是要被斬上斷頭臺,甚至會牽連一大批官員和監工太監被砍。

  吏部尚書等官員心中大為悲傷,當即齊刷刷地跪下道:“陛下,請徹查河道,不可讓無辜百姓枉死!”

  聲音顯得十分洪亮,由於是一千多名文武百姓一起發出的請願,剛剛劉健等人拯救周鼐的聲音顯得微不足道。

  時光回溯,河南的那一場災情重現。

  是夜,黃河大水。

  開封府新修的荊隆口決堤,黃河突然改道向北,只是新河道受山體受阻,致使河岸驟高,黃河水臨時成了堰塞湖。

  此事像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竟然出現震驚世人之事,開封城北決堤。

  隨著北堤崩塌,全河入汴,河水怒浪巨濤吼若雷鳴,北門頃刻衝沿,舍城男婦哀嚎,王府士庶,盡升房垣。

  及至夜半,水深數丈,浮屍如魚,慘不忍睹。

  開封,這一座可是宋都,甚至一度有希望成為明都。

  洪武元年,開封府被升級為北京,相當於明朝的陪都,太祖朱元璋親自前往開封考察,產生了遷都開封的想法。

  洪武二年,鑑於開封府的城牆和各方面的工程已經殘破,圍繞開封府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就開始了。

  只是在此次建設的過程中,明廷發現開封城的種種弊病。

  因開封府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反倒是無險可守,最重要還是開封城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經常出現決口和氾濫,淹沒大片的耕地和村莊。

  洪武八年,河決開封太黃寺堤,詔河南參政安然發民夫三萬人塞之。

  洪武十七年,決開封東月堤,自陳橋至陳留橫流數十里。

  洪武三十年,八月決開封,城三面受水。

  只是到了弘治二年,朝廷擔心開封城的河段決堤,畢竟現在黃河已經有“天上河”之稱,所以特意撥款進行護堤。

  誰都沒有想到大明河道的貪腐如此嚴重,新修的荊隆口堤不僅沒有更好地履行護河的職責,反而成為開封城北堤決堤的最大元兇。

  開封城北面決堤,整個黃河改道朝南,黃河水直接沖垮開封城外圍的防堤,大量的河水從北門湧入開封城的街道中。

  時間剛好發生在深夜,無數的百姓還在睡夢中便被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所淹,成為了一個個亡魂。

  此次既是天災,但亦是人禍。哪怕河道總督周鼐分文不取,單憑新堤的糟糕表現,亦是已經足以將周鼐凌遲處死。

  由於黃河水改道湧進開封城,不僅大量的百姓人身生命受到威脅,而且正在等待收成的農作物被洪水所淹,甚至連地都已經找不到了。

  初步估計,此次的經濟損失達到了幾百萬兩之多,整個河南很可能出現百萬級的災民群體。

  這個消息傳到京城,朱祐樘雖然恨不得將河道官員通通斬殺,但當務之急是如何賑災,給受災的百姓謀求一條生路。

  早朝在朱祐樘的震怒中散場,而禮部左侍郎劉健等官員失神落魄地離開。

  劉健知道即便陛下能繼續容忍自己,單憑自己剛剛護著河道總督周鼐的立場,那幫科道言官便不可能放過自己了。

  只是華夏的鉅艦正在朱祐樘的掌舵下滾滾向前,卻是不可能因劉健而停滯半分。

  御書房,最高會議。

  六部堂官和兩位閣老齊聚一堂,弘治帝則在閣樓品著香茗。

  在這種農業社會中,儘管此次是人為因素,但其實無法避免天災降臨,所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朝廷通過資源調度來解決各個地方的災情。

  像前年的山東水災,當時朝廷便下撥米糧進行賑災,所以早已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賑災制度。

  只是此次受災的面積過廣,不說周邊府縣很難調集足夠的米糧,而且朝廷賑災花銷將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另外,誰都無法保證負責賑災的官員不會中飽私囊,又有多少災糧或災銀能到災民的手中。

  當然,即便有著種種的顧慮,有很多能讓官員鑽空子的地方,但人命關天,朝廷還是要儘快將賑災糧和賑災銀下發。

  在敲定要賑災河南後,朱祐樘提出此次賑災要有創新思維,要更好地救濟以百萬計的災民,甚至是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安頓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