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五十五章 地產宰相,曾奪文運?


                 “姐夫,你看在我姐姐的份上,一定要想辦法救一救我們嚴家啊!”嚴肅深知刁民冊是要毀自家的根基,顯得苦苦哀求道。

  尹直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顯得沒好氣地道:“昔日讓你跟智兒好好讀書參與科考,你不是說你們嚴家不在乎功名,只想做吉安府的首富嗎?”

  “姐夫,我跟智兒是不在乎,但孫子輩有幾個還是有點讀書天賦,一旦真上了刁民冊便真永無出頭之日了!”嚴肅確實是無人仕途,但終究還是知道事情的輕重。

  在這個時代,若是哪家上了刁民冊不能考取功名,那麼再大的富貴亦是鏡中花,到時的地位跟賤籍都沒有兩樣了。

  尹直自然比誰都懂得刁民冊的殺傷力,能夠想到此法的皇帝簡直就是妖孽,顯得當機立斷地道:“走,咱們到縣城走一趟,我倒要瞧一瞧他曾家在泰和是不是真的能夠隻手遮天、為所欲為了!”

  沒過多久,兩輛馬車一前一後駛上那條夯實的泥土路,朝著縣城的方向而去。

  泰和縣,因“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

  由於縣中百姓勤儉持家,家中子弟勤奮好學,以致如今的泰和縣名震文壇,在大明王朝更是先後誕生了兩任首輔李士奇和陳循。

  一個縣城能夠出現兩位首輔,即大明王朝的宰相,而且將來還有可能出現第三位首輔,古往今來都是很少見的情況。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這兩任首輔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從而影響到他們家族在整個泰和的威望。

  楊士奇雖然自幼喪父,出身貧寒,但卻是文官集團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在內閣輔政四十餘年,擔任內閣首輔二十一年,跟楊榮和楊溥並稱“三楊”,亦是文官集團崛起的最重要奠基人。

  特別其執政期間,不僅給文武百官增加了紫薪皂隸銀,而且還開創了雙薪制度,從而大大增加官員的福利收入。

  這個事情談不上好與壞,壞的方面自然是加大了大明財政的開支,好的方面則是大大提高官員的福利有助於防腐。

  只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卻遠遠談不上成功。

  因溺愛長子楊稷,致使楊稷在泰和縣有恃無恐,仗勢行惡,先後殘害數十條人命。後來事情被西廠逮住,最終楊稷被繩之於法。

  正是楊稷的事情太過於惡劣,現在楊士奇的影響力已經降至零點,所以楊家在泰和縣的影響力大大削弱。

  陳循則是少年成名,十七歲通過院試,於二十九歲取得江西鄉試解元,次年會試折卷本是第一名,但因主考官梁潛同為泰和縣人,遂改以洪英為會元,而他則落為會試第二。

  是金子終究會發光,陳循在隨後的殿試中大放異彩,遂成為永樂十三年的狀元郎,以翰林修撰的身份進入翰林院。

  跟尹直的命途多不同,他在詞臣的道路上一路過關斬將,於正統十年順利晉升為戶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

  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大明朝堂出現了一場大動盪,甚至連皇帝都換了,而他反倒迎來人生的重大機遇。

  因公然反對南遷,贊同朝廷調遣幾省軍隊進京,加上支持景泰帝上位,從而贏得了景泰帝的器重,最終由陳循填補因王佐戰死而出現的戶部尚書空缺。

  在北京城守衛戰勝利不久,他的仕途更進一步,順利入閣拜相,而後便擔任大明首輔,成為景泰朝最顯赫的文官之一。

  天順元年,英宗復辟,隨即對於謙等官員進行清算,而內閣首輔徐循亦是在清算的名單中。

  因內閣首輔陳循當年有擁立景泰帝之舉,結果被六科給事中彈劾迎立明代宗,英宗命群臣在奉天門廣場上審問陳循。

  陳循雖僥倖免於一死,但被處杖刑一百,戍守鐵嶺衛。

  天順五年因陳循上書申辯,英宗詔命釋放陳循為民,而次年便去世。到了成化六年,因陳循的兒子陳珊援看到于謙平反,故而亦是趁機請求恢復官爵。

  雖然陳循得到了平反,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起起落落,加上景泰帝的烙印太深,以致陳家在泰和縣早已經沒有當年的風光。

  正是如此,即便泰和縣先後出現兩位大明首輔,但楊家和陳家都沒有了當年相爺府的風采,留給世人更多的是唏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正月的泰和縣城彷彿已經度過了寒冬,正在迎接著初春的降臨,那原本已經枯萎的老梧桐正悄悄地伸出了一抹嫩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