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43章 曹操:既要又要還要,我全都要!

 袁譚在渤海郡戰場被袁尚擊敗、僅剩一座南皮孤城,這是七月份發生的事情。

 而幽州戰場出現連鎖投降,丟掉代郡、上谷,則是八月份最新出爐的戰績。這消息傳到許都,也才剛剛一兩天呢。

 青州的袁譚自己,都是剛剛才知道這噩耗不久。而南方的劉備陣營,甚至直到此刻還不知道代郡、上谷已經丟了。

 憑良心說,丟掉代郡和上谷,對於劉備、袁譚一方來說,確實算是一個打擊。

 但如果讓穿越者諸葛瑾來評估的話,他倒是會覺得:僅僅丟掉代郡、上谷,就把焦觸這個袁譚陣營內部的不穩定因素排雷排掉,也算是值得了。

 誰讓袁譚麾下的勢力,本就根基不牢,人心不穩呢。焦觸這種牆頭草,意志毫不堅定,歷史上就反覆投,留在己方陣營內部,始終是個隱患,早暴露早肅清早好。

 今天焦觸能因為袁譚形勢稍稍不利,就立刻投降袁尚、完全不帶猶豫的。那將來曹操打到袁尚那兒,袁尚只要形勢不利,焦觸也會立刻投曹,這種貨色能投一次就能投無數次。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袁譚陣營的損失還是可接受的。而且幽州的領土,原本就過於狹長,東西方向上覆壓千里,南北縱深卻短得多。

 如果袁譚要長期守住幽州全境,那會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將來會把劉備的軍力也拖累死。

 尤其是燕山以西的內陸餘贅之地,遠離大海。燕山又阻斷了大部分河流,海河/易水也流不到那些地方,劉備目前的兵種優勢無法發揮,補給路線也覆蓋不到,完全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而把那些地方暫時丟給袁尚幾年,未來可能會丟給曹操,這才便於劉備集中兵力,依託沿海,發揮本陣營的優勢,穩固防守反擊,逐步壯大自己。

 等將來劉備步騎水陸全面發展紮實了,再找回場子也不遲,有舍才有得嘛。

 ……

 袁譚和袁尚如此這般把狗腦子都打出來了,這一切情境看在曹操眼裡,才促成了曹操和荀彧對南北兩線用兵節奏的調整。

 曹操心裡很清楚,今年剩下幾個月,可以讓袁尚和袁譚把仇再結深一些,確保將來再遇到外部威脅時,也無法收手休戰。

 但是到了明年,曹操是肯定要以北線為重的。這也就註定了他在徐州方向,只有今年秋冬這幾個月的用兵窗口期了,到時候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見好就收。

 因為曹操和荀彧評估的結果,都認為:要是明年開春後還不北上,曹軍主力還繼續咬著劉備的話,那袁譚真有可能被袁尚徹底打死了。

 至少南皮城明年春夏肯定是守不住的,袁譚在黃河以北的那部分土地,很有可能被袁尚吃光或者掐斷。

 真到了那個時候,袁尚就重新擁有完整的黃河防線了,這不是曹操願意看到的。他要把握好尺度,確保在袁譚衰而不死時,和袁尚再次精準翻臉。

 即使是今年冬天這幾個月,曹操也在琢磨著,有沒有可能在不嚇住袁尚、不妨礙袁尚打袁譚的情況下,稍微削弱袁尚的力量。

 比如讓袁尚在東邊保持進攻、西邊卻被徐徐削弱,而袁尚依然能冥頑不靈繼續一頭往東扎,希望從東邊把損失找補回來——

 這是曹操所希望的最理想的情況,實際上未必能實現。

 真要是做到了,那就好比戰國時期,秦國甘羅十二為上卿,出使趙國,勸說趙國向秦國割地服軟,同時誘導趙國別記秦國的仇、去燕國身上把損失找補回來。

 還別覺得這種事情匪夷所思,歷史上就是這麼發生過的。甘羅找到趙王,讓趙王主動把河間五城割讓給秦國,然後勸趙王進攻燕國的上谷地區,奪取了全郡三十城,還分了一小部分給秦國。

 只不過,曹操要想實現類似的目的,難度卻大得多,他也需要頂級謀士幫他從頭好好設計一下。

 ……

 所以,在確定了對徐州用兵的時間窗口期長短、以及明年開春後何時重新北上、這兩個關鍵時間節點後,

 曹操就試圖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多撈一點,往這個時間表裡填充更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