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62章 漳水上漲是一柄雙刃劍

 最新這次試驗,是七天前派人去合肥的,信使只需日行二百里,也不用太辛苦。帶走的鴿子數量也減少到了二十隻,這樣也不用馬車來裝了,會方便很多。

 按計劃,今天應該也是鴿子飛回來的時候了。

 魯肅和諸葛均已經觀摩過好幾次了,而關羽卻是第一次觀摩這樣的試驗,還挺有興致。便在日照鎮上歇息,讓人置酒設宴,與諸葛瑾、魯肅、諸葛均一邊敘談作樂,一邊等著看樂子。

 隨行的人,當然是立刻伺候著,端上了一些日照本地的新特產。關羽也是能夠吃苦的人,對吃喝並不挑剔,來到這種海邊小鎮,當然要靠海吃海,並不一味求奢華。

 “此乃何物?”關羽拿起席上一個不太認識的果子,好奇問道。

 一旁的諸葛瑾趁機賣弄道:“此乃林檎,與遼東原產的又略有不同,雖然還有些酸澀,核大,但我覺得此物可以好好培育,用選種之法篩選核小味甜的,將來或能造福百姓。

 水果雖然不易保存,但卻可以充分利用山坡地,對於工商人口密集、耕地又不夠的地方,算是一種補益。尋常百姓不會琢磨怎麼育種水果,是因為水果無法繳稅,也不好賣。

 但一個地方不務農的人口一多,輔食都能就地消耗完,不用外運,那些劣勢也就不重要了。反正諸縣是我封地,不用對朝廷納稅,我想怎麼調整當地稅賦徵收方式,就能怎麼調整,正好拿來做個治理試驗。而且此物應該比別的水果相對容易儲存些,將來選育得好,我覺得放上幾個月沒問題。”

 所謂林檎,就是漢朝從遼東原產地弄來的蘋果,跟後世吃的多肉高甜蘋果不是一回事,後世的蘋果是近代重新引入的良種。

 漢朝的蘋果核很大,也不怎麼甜,總之性狀很差。但諸葛瑾也知道後世山東日照的蘋果很有名,覺得這地方的坡地或許能利用起來,就讓人選育培植蘋果。

 一來是爛地充分利用,二來也是看重了蘋果的保存期比較長,適合儲備。至於育種選種的事情,他和諸葛亮都掌握了生物學遺傳學的常識,有時間就點撥一下當地農戶育種規律,假以時日肯定能有改良。

 這種事情本來也不花什麼精力,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結果也無所謂,就當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關羽聽了諸葛瑾的思路後,倒也覺得可敬,沒再嫌棄林檎果太酸,吃了兩個,覺得雖然酸,但也別有清新的味道。

 席面上還有一些菜都是當地的海產,

 一種曬乾的、比蛤蜊要大上不少、但又不是扇貝的乾貝肉,

 還有曬乾的海蝦米,新鮮的足有將近一尺長的竹蟶和海腸子,全都是加了生薑蒸熟再放醬汁調味。

 關羽原本還以為,來到青徐交界的沿海,能看到跟南方淮揚沿海一樣的各種海魚宴。

 畢竟當年諸葛瑾改良了流刺網捕魚後,淮河口和長江口,還有邗溝運河入江口,都靠著潮汐捕魚法捕得盆滿缽滿了。劉備陣營的文武官吏,乃至軍中士兵,只要在廣陵等地駐紮的,這些年吃魚都吃的不要不要的了。

 沒想到到了山東半島沿海,因為缺乏大江大河在此入海,海水也少了對流渾濁,大魚也比南方少了很多。相比之下,蝦蟹貝類卻是數量暴漲。

 諸葛瑾也稍稍花了點精力改良了捕撈器具,把漁民們原本撈小海鮮的原始工具稍稍優化了一下,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光靠這些小海鮮就能養活幾個縣沒問題。

 只是諸葛瑾謹慎,知道貝類的寄生蟲問題可能比魚類更嚴重,所以他自己吃蝦蟹貝類都要求加生薑徹底蒸熟,寧可不要所謂“極致鮮嫩”的口感。

 而北方寒冷天氣不適合種生姜,諸葛瑾就讓糜竺從南方海路販運大量生薑過來,反正現在糜竺的海運成本已經很低了,他家就是做這個生意的,當然不會拒絕。

 於是糜家就形成了以後每年在王朗的地盤大量訂購生薑香料,北運到青徐沿海販售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