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62章 漳水上漲是一柄雙刃劍

 生薑不夠用的時候,諸葛瑾就先推廣在山東多種大蒜,反正大蒜非常適應山東的氣候,後世山東本來就是大蔥大蒜的主要產地。

 漢朝人原本也有用蒜汁解毒的習慣,《三國志.方技傳明文記載歷史上華佗給陳登解毒吃生魚片導致的寄生蟲病,就是“以蒜汁三升飲之,吐蟲”。

 只不過漢朝人原本做菜沒有下那麼重的蒜蓉、蒜泥的習慣。只有醫家知道原理,普通百姓不習慣也用不起,達官貴人用得起卻不知道原理,也就沒想到去用。

 這也算是諸葛瑾開了先河,從此的魯菜都有了重薑末、重蒜蓉的調味風格。

 諸縣本地百姓一開始不理解,只是聽說諸侯特別“重口”,吃東西喜歡“逐臭”,後來吃習慣了才發現蒜臭重一點似乎也挺上頭的。

 關羽今天是第一次嘗試,他一開始也有些不習慣,捏著鼻子吃了好幾個一尺長的大竹蟶和海腸子後,終於意識到了這種蒜蓉薑末加醬汁的調味妙處。

 吃著吃著,關羽也忍不住感慨了兩句民生多艱:“子瑜真是什麼都懂,這日子過得,如此低賤的窮苦漁戶果腹之物,都能做得如此鮮美。

 不過生薑要從南邊海運來,百姓怕是也用不起吧?普通貧苦之家,就只能不用姜、再多放數倍的蒜了,蒜是本地自己種的,不值錢。”

 他說完後,剛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忽然門口有一個侍從快步入內,對魯肅低聲稟報了一些事情。

 關羽立刻朝魯肅看去,魯肅也一邊對侍從揮手示意他退下,一邊解釋:“也算是喜訊,七日前讓信使帶去合肥的信鴿,飛回來了,這次二十隻就有五隻回來,進步真是神速。

 看來往常之人用信鴿,之所以低效,倒也不全是猛禽為害,更多是馴養不得法,迷途不知歸路。去年剛實驗此法時,三百里路,十隻就只有一兩隻回來,估計至少四五隻都是迷路,還有兩三隻才是被猛禽吃了。

 被猛禽擒殺的問題,暫時無法解決,但只要把迷途歸野的問題解決了,提升到千里之路,五隻能飛回一兩隻,那也足夠可觀了。

 合肥到這裡,一天多就能飛到,比信使方便多了。過幾天跟袁譚談判,至少也能節約三四成請示的時間。”

 關羽摸著鬍子,輕蔑一笑:“跟袁譚談判,還需要請示?大哥都全權授予子瑜專斷決策之權了。”

 一旁的諸葛瑾卻難得低調了一把:“主公信任是一回事,但假裝請示一下,也能有利於對袁譚的使者施壓,讓袁譚意識到‘我們也很難做’。

 所以,等袁譚的使者到了之後,就請他們參觀一下我們培育的信鴿,這樣他們才會相信,‘我們向合肥那邊請示,用不了幾天就能得到回信’,這樣施壓的頻次不就提高了麼。

 我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尤其是要讓盟友知道我們有。”

 關羽:“也不知道袁譚派的人什麼時候才到。南皮已經被圍困得如此岌岌可危,他怎麼還不來徹底服軟投靠?”

 諸葛瑾:“快了,北方寒冷,剛開春的時候,漳水沒有解凍,我們也無法發揮水軍之利增援南皮、運入補給。當時袁譚求了我們,我們也幫不到他多少,那他還不如不開這個口。

 如今三月底了,漳水水位重新上升,大船也能駛入漳水了,我們的水軍優勢適合發揮出來,袁譚在渤海郡卻無法春耕。

 我們和曹操都在種田,唯獨袁譚掌握的冀州那個郡種不了,眼看春荒之後南皮守軍也得不到糧食補給,他才會求我們。

 不過說起開春凌汛、漳水水位上漲,在漳水上游,是不是鄴城那邊,曹操也該發起攻勢了……漳水水位上漲,可是一把雙刃劍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