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64章 田氏、孟嘗遠不能及

 郭圖如此牆頭草,看到劉備陣營勢力強大、看到袁譚在過去一年漸漸不支,就徹底起了拋棄故主為劉備前驅的念頭。

 這一點,在見到郭圖之前,著實是有點出乎諸葛瑾預料了。

 他知道郭圖是個明哲保身之人,但真沒料到能明哲保身到這種程度。

 既然如此,大家把話說開後,後續的工作倒是簡單了。

 郭圖本以為條件談妥,諸葛瑾會立刻放他回去覆命,但諸葛瑾卻始終待人如一,依然讓郭圖走流程走完了全套,讓他稍微多住幾天,參觀參觀劉備治下琅琊郡的變化。

 順便參觀一下劉備陣營新培訓的信鴿傳遞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還當著郭圖的面,寫信給劉備請示,讓劉備親自鄭重書面回覆、如果將來郭圖辛毗等人歸順,並且說服袁譚來投,各自能給他們什麼條件。

 郭圖覺得這種事情似乎有點沒必要了,但諸葛瑾卻很認真,他就是要讓郭圖真心堅信,劉備答應的一切條件都是會兌現的,含金量非常高,不是一時哄哄人的。

 郭圖只覺眼界大開,他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了大半輩子,還真沒見過這種說話絕對算話的諸侯。

 哪怕是當年袁紹活著的時候,也就是對功臣畫大餅,遇到急難的時候會許諾得過分一些,等危機度過後,真正論功行賞時,總會稍稍打點折扣。哪有跟劉備這樣,不能隨便答應人,但答應了就是真打算完全兌現、一口唾沫一個坑的。

 不過憑良心說,在賞罰分明這個問題上,袁紹也不算什麼雄主,這點他還不如曹操呢。

 而曹操屬於賞罰分明,卻絕不“言出必踐”。利益分配和酬勳方面,曹操是非常分明的,很有法家之風,但說話算話方面,偽詐就不少了。

 這兩點,袁紹連第一點都沒做到,曹操做到了第一點做不到第二點,劉備是打算連第二點也一起做的,至少諸葛瑾和諸葛亮會這麼要求他。

 注:歷史上劉備死後,諸葛亮全權治蜀那九年,也能算是“既賞罰分明”,又“言出必踐”,曹操是執行了前半套,只有賞罰而無誠信,諸葛亮是又有賞罰又有誠信。

 所以陳壽才敢在晉朝這種朝代寫書時、評諸葛亮“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我也一貫很不認同易中天說“諸葛亮的法家之治和曹操的法家之治非常相似,他們倆是漢末三國法家之治的傑出代表”,我認為哪怕只對比法家之治這一個方面,諸葛亮的法家之治也比曹操的法家之治要好得多。

 在認識到劉備和諸葛兄弟的誠信後,郭圖也就耐下性子,認認真真在諸縣觀摩了數日,發自內心地用心體察:劉備治下的琅琊,究竟比一年多前袁譚治下時,進步了多少,民生又有多少改善。

 而當他看到日照港那繁榮的景象,商貿船隊進進出出,把南方的鋼鐵製品、瓷器和銅器源源不斷販售而來,與從遼東運回戰馬的海商交割易貨。

 本地的貧民雖然種的糧食都不夠吃,但也能靠水果和海貨補足一部分果腹所需,還能販售給海商作為補給品,換取海商運來的麻布和絲綢,以至於諸縣本地的百姓,大多能確保布衣蔽體——

 千萬別小看“布衣蔽體”這一點,雖說古代百姓被稱為“布衣”,但大多數時候,窮人是穿不起衣服的。一家人好幾口的話,可能只有一兩套補了又補衣服,誰出門誰穿。

 宅在家裡的人就隨便光著,或者抓一些稻草捂著取暖,甚至乾脆天冷了鑽稻草垛。漢朝連棉花都沒普及,也就沒有棉被,窮人最多用破麻絮隨便塞點填充物當被子。

 現在諸縣的百姓,居然人人有衣服穿,哪怕是最破爛廉價的粗麻布衣服,也足夠郭圖震驚了。

 他很不理解,為什麼本地鄉農在山坡上隨便種點酸不溜的野果樹,就能摘果子高價賣給海商、換取布匹。

 郭圖私下裡以己度人,還以為是諸葛瑾在邀買人心,學孟嘗君沽恩市義、對自己封地上的百姓好一點,故意做虧本買賣讓利於民。

 但是當他自以為能憑著這點認知賣弄自己的見識、誇讚諸葛瑾好手段、有孟嘗之慷慨、田氏代齊之遠見時,陪同他視察的魯肅卻聽得直翻白眼,表示他這是馬屁拍在馬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