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42章 天下財貨,豈是定數

 諸葛瑾把場面話說完,那些烏桓和鮮卑部族的使者倒也唯唯諾諾,個個口稱感懷恩德。

 不過誰都知道,這些都是虛的。要控制蠻夷,就得恩威並施,剛才的大話是威的部分,恩則要看後續實打實的貿易計劃,如何分配利益。

 諸葛瑾在鋪墊完之後,就想公佈自己的設想,但他也考慮到自己身份尊貴,如果太容易吐露,倒顯得他的規劃不值錢了。

 所以他非常有耐心,只等那些烏桓、南匈奴和鮮卑蠻夷自己忍不住發問,他再故作高深地答疑好了。

 反正那些烏桓人,肯定是會沒有耐心的。

 果然,酒過三巡後,烏桓樓班部的使者就藉故上前敬酒,然後想提出幾個疑問。

 諸葛瑾今日來主持這場安撫蠻夷的宴席,裡面是穿了鐵環鎖子甲的,而且所有入府的胡人,都被要求交出武器。

 不過為了體面,對於使者本人還是沒有嚴格搜身,只是讓他們的護衛留在外院吃喝。

 這種情況下,維持秩序的侍衛自然也不會讓使者靠諸葛瑾太近說話,基本上是讓他在十幾步外遙遙祝酒即可。

 更何況,趙雲還坐在諸葛瑾側首邊第一個的位置。這個距離上,細微的飛刀吹針無法傷到穿了鎖子甲的諸葛瑾,想衝上前的話,以趙雲的武藝,攔截簡直是輕輕鬆鬆,敢亂動的使者簡直就是找死。

 只聽那使者拱手道:“樓班部使者烏蘇,拜見諸侯。小使僻處邊荒,但也聽聞諸侯才智之名,播於天下,部中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前番糜使君要我們烏桓各部,儘量販賣牛羊給漢人,解幽州糧秣之困。同時又說,諸侯有妙法能確保我烏桓各部就算賣出再多牛羊、也能兼顧自身過冬所需食物,不至於忍飢挨餓。小使實在不解,難道諸侯有仙術,能憑空變出米、肉來?”

 烏蘇問完,其他各部使者也都豎起耳朵聽,很想知道諸葛瑾怎麼回答這個尖銳的問題。

 諸葛瑾倒也不含糊,雲淡風輕地直接否定:“仙術是不存在的。我若能憑空變出食物,那直接變給幽州漢人百姓吃便是了,還要徵收什麼糧秣,還要跟你們烏桓人費勁貿易作甚?

 但是統籌資源、讓牛羊米肉鹽茶諸物發揮最大的價值,讓胡漢都豐衣足食,卻是可以做到的。”

 諸葛瑾直接坦陳相告,讓不少使者都稍稍安心了些。

 雖然諸葛瑾講的道理依然流於空泛,但是從其語氣、神情的自信程度都可以看出,人家是真心有把握,至少不心虛。

 再結合諸葛家的名聲,那些胡人也就多信了幾分。

 不過,那個主動發問的烏蘇,顯然是烏桓人裡相對有點見識的,估計也讀過一丁點漢人的史書,才被樓班篩選出來、作為貿易使團的代表。

 烏蘇便追問道:“諸侯之言,可謂坐而論道,有三公之氣度。但我等偏僻小人,也知道你們漢人先賢曾經說過,‘天下財貨只有定數,不在官則在民’。

 貿易一道,只是把財貨轉移,並不會憑空而生。既如此,原本糧肉不夠所有胡漢百姓吃,貿易統籌了之後,又怎麼會夠吃了呢?”

 烏蘇能問出這番話,其他胡人諸部的使者一聽,便徹底心悅誠服,覺得自己上場也絕不可能問得比他更透徹更直擊要害了。

 自己讀的漢人的古書肯定沒對方多,就算知道點道理,也只是粗淺的生活常識,上升不到漢人文人的理論高度。

 既如此,就讓樓班部的使者扮演大家的嘴替,他一個人代表大家問,大家就靜聽諸侯如何辯解便是。

 諸葛瑾聞言,卻是不由哂笑。

 自古以來,胡人文化水平不高,就算他們對漢人的先進管理統籌有所理解,最多也就理解到儒家說的那一步“天下財貨只有定數,不在官則在民,故而所謂廣開財源,都是與民爭利”的程度。

 從漢武帝時桑弘羊和反對派的辯論,到後來漢宣帝時那場導出了《鹽鐵論的賢良文學辯論,再到後世王安石司馬光之爭。

 儒家保守派攻擊管理學和統籌創新、攻擊經濟變法的最根本殺器,就在於這一點。

 儒家傳統士大夫,不覺得生產力是可以被解放、被髮展的,天下財貨就那麼多,一切改革變法都是在分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

 當然了,那些跟儒家經濟保守派賢良文學打擂臺的法家代表,自己也不爭氣,

 從桑弘羊到鹽鐵會議,甚至一直到唐朝宰相楊炎搞兩稅法改革,甚至到明朝的張居正,他們沒有一個能正面反駁“天下財貨有定數”的錯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