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48章 當趙雲學會用計

 對於趙雲是否有可能挑眼下這節骨眼來找茬、是否有可能親自領兵。速僕延部上上下下確實都疏於提防,但這也不是速僕延一個人貪酒好色的錯。

 實在是漢人騎兵部隊這次的行軍路線、時機挑選、戰略部署,過於不合常理,遠遠超出了烏桓胡人以往的想象。

 試想一下,自桓靈以來,過去五十年裡,漢人將領北擊胡人,誰敢完全不帶步兵助戰,就全靠騎兵發起一場大規模長途奔襲的?

 就是當年涼州三明的張奐、段熲等人也做不到。

 後來的公孫瓚雖號稱擁有白馬義從,但他那些純騎兵的戰鬥,也多是延邊巡邏的斥候戰級別。帶個數百千餘騎巡邊搜殺胡人,並不是直搗敵巢、犁庭掃穴。

 漢朝將領能純以騎兵奔襲深入草原數百近千里、直接發動滅部之戰,那都是兩漢前期國勢強盛的時候。先漢有衛霍,後漢有竇憲。

 後漢自中期連續幼主即位後,就再沒這個實力了。

 而趙雲這次的奔襲,不僅僅是組織起大規模純騎兵的問題。還得到了深諳當地天氣、地理的田疇作為嚮導、幫著策劃出擊時間和路線。

 還有其他更傾向朝廷的烏桓部族的暗中幫助提供補給,以及雙側馬鐙這種能顯著降低長期騎馬疲勞度的神器,還有能在農曆十月底抵禦草原寒冷的新裝備羊毛皮襖……

 這每一點堆積起來,自然漸漸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速僕延部被偷襲,也就完全不冤了。

 ……

 十月二十三半夜剛過,或者說是二十四日凌晨。

 趙雲的七千騎兵,一萬五千戰馬,終於沿著烏遼水,摸到了速僕延部的一處聚落營地外圍。

 不過趙雲很謹慎,沒有選擇立刻打草驚蛇。他的大部隊此前也沒有跟提供哨探的先鋒斥候一起走,而是拉開了大約十幾二十裡地距離。

 這樣哨探斥候在發現敵軍聚落後,還能立刻回來報信,聽候處斷。

 此刻聽到斥候的回報,趙雲也壓低聲音謹慎追問:“能確認是速僕延部的營地麼?約有多少人馬?”

 斥候只是遠遠暗中觀察,當然不能打包票,便實話實說:“回稟將軍!不能確認是否速僕延部,但看營地規模,約摸兩千餘帳,騎兵應該也不超過兩千騎。”

 趙雲聽了,眉頭一皺,藉著微弱的下弦月光,看向旁邊的田疇:“這跟戰前打探到的軍情,不太對得上吧?速僕延部怎麼才這點人?”

 田疇畢竟不是武將,雖說久在邊地習慣了苦寒,這一路跟著騎兵趕路,也不免神色困頓萎靡,反應也不是很快。

 他細細琢磨了一會兒,才用斟酌的口吻分析道:“速僕延部在三郡烏桓中,也是坐五望三的大部。只比蹋頓、樓班的部族明顯小些,其他還有兩家部族,實力跟他在伯仲之間。

 據我所知,速僕延部應該有近兩萬帳,男丁四萬餘人,能上陣的男人佔一半多,但見過血有過實戰經驗的,最多也就萬餘之數。如今這營地只有兩千帳,可能只是速僕延的一處前哨營地。

 這也是沒辦法的,烏桓諸部,哪怕過冬也不會完全聚集於一處紮營。如今秋草雖枯,但還未徹底積雪封凍,白草根莖也未被羊馬啃食殆盡。各營分散些,還能充分利用烏遼水畔的餘草。”

 趙雲一聽,立刻反應過來,也是暗暗點頭,覺得確實是這麼回事。

 遊牧部族,說了是遊牧,當然要多佔草原,哪有全部扎堆的道理。如今這個季節,草原腹地的秋草都吃得差不多了,但烏遼水河畔水分充足,草更茂盛一些,也能堅持更久一點時間。

 所以每到入冬,遊牧部族收攏人馬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要到最後徹底沒新鮮野草吃了,只能吃提前割下來儲存的乾草時,才會抱團取暖,漸漸南移以避寒。

 哪怕是乾草,馱在牛背上運輸、或是拿大車拉,也是非常麻煩的,因為要吃一整個冬天呢,數量太龐大了。對於遊牧而言,能就地吃乾草過冬那是最好,任何不必要的遷移都是浪費能量。

 但草原曠野上冬天風雪太大,氣溫太冷。遊牧部族往往是為了稍稍暖和一些,才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不忍著轉運草料的笨重麻煩,儘量往南挪挪。同時還能進入燕山山區邊緣,利用燕山擋風。

 趙雲也是北方人,還曾在公孫瓚麾下數年,所以這些道理他本就朦朦朧朧知道,此刻田疇不過是點破最後一層窗戶紙,趙雲聽完後立刻就融會貫通,也不再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