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173章 173把他們都忽悠到北方去團建

 “表哥如何這般愁眉苦臉的?”

 朱標很快就發現了同行的李文忠神色不對勁。

 “王布犁給我出了一個餿主意,可我思來想去覺得這個主意絕佳,打算去碰一碰陛下的黴頭。”

 “啊,這?”

 朱標當即愣在原地,隨即急切的道:“表哥,你快與我說一說,免得父皇那裡碰壁。”

 李文忠便說了王布犁的好主意,既然國子監的學子們大多都無心學習,莫不給他們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自願報名前往北方團建,無論是教諭百姓,還是去當使者溝通朝鮮,切斷他們與北元的聯繫,亦或者是策反蒙古人,或者去蒙古部落當諜子。

 他們願意去就行,建功立業就在眼前,將來他們也可以成為勳貴,用得著旁人舉薦?

 這個主意,可謂是極大膽。

 “不行。”

 朱標立即就拒絕了。

 國子監的學子可都是蒐羅來的天下英才,都是讀書苗子,如何能讓他們去幹這種風險性極大的事。

 要知道,培養一個讀書人,一個家裡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

 特別是在動亂剛剛結束後,讀書人就更加顯得珍貴起來了。

 打天下靠不上他們,但是治理天下,就需要他們來了。

 其實國子監裡聚攏的並不是天下英才。

 不過是浙江、江蘇、江西、湖南這幾個文風鼎盛之地,夾雜少數**人。

 其他省份的可以說是幾乎沒有。

 雲南都沒有納入統治呢,兩廣更是被譽為不毛之地,流放才去的地界。

 福建出來的文人直到大明後期還被看不上。

 以上幾個省份才不被明人稱為南方呢,在他們的定義裡,南方就那一小嘎達。

 至於華北不說也罷。

 否則朱元璋為了平衡,也不會搞出南北兩榜的事情了。

 自元朝末年,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

 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目標,讀書排老幾啊?

 更不用說南方文風鼎盛,讀書的學子水平整體都要比北方學子強上許多。

 什麼遍訪名師、購買書籍,幾乎都不是北方士子能夠具備的條件。

 就如同解縉等讀書苗子,一早就被名師給惦記上來。

 通過家族聯姻,大家的關係網編織的極為密切,外人想要打破,絕無可能。

 李文忠對於朱標雖然尊敬,但現在大明能做決定的事並不是他,所以李文忠還是不顧朱標的反對向朱元璋做了彙報。

 朱元璋聽完李文中的諫言,倒是頗為認同的點點頭。

 什麼讀書種子?

 只有有利於他大明,該去填線就去填線。

 他相信南方讀書的氛圍濃重,難不成就只會出一個讀書種子?

 還不是那群傢伙都喜歡吹捧他,就是為了出仕做準備。

 這一點,朱元璋看的還是極為清楚的。

 “陛下,咱認為王布犁說的對,燕雲十六州丟了幾百年才重新回到我漢人的政權當中來,他們長期被異族統治,對漢人政權的認同度相對較低。

 若是將來北方士子不能通過讀書考取進士之類的,那就會更大的打擊北方士人報效我大明朝廷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不利於鞏固我大明對北方的統治。

 若是那些蒙古人在暗中勾結對我們不滿的士人,怕也是一樁麻煩事。”

 李文忠就直接把王布犁的話給複述了一遍,他雖然讀了不少書,屬於皇族親戚裡的“攻讀中學學位的存在”,可有些事情也想不到。

 別說李文忠了,縱然是朱元璋也沒有料到,還會有這種後果。

 朝廷當中南人當官就已經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將來他們在提拔南人。

 長久下去,大明還是天下人的朝堂嗎?

 朱元璋本來就是想要成為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是淮西集團的皇帝,所以他才會利用黨爭,不斷的削弱淮西集團的實力。

 如今算計丞相胡惟庸,就是朱元璋為了削弱淮西集團的深謀遠慮。

 朱元璋心中是什麼人都不重要,只有鞏固皇權才最重要!

 “文忠說的在理。”朱元璋先是贊同了一句:“就算讓他們去北方教書,也比在國子監裡無所事事強上許多。”

 朱標想要反駁也說不出話來,這完全是為了大明考慮。

 “可是,爹,北方艱苦,若是有些讀書種子還是要慎重派往,萬一水土不服,怕是。”

 “怕個屁!”

 朱元璋有些時候也不慣著自己的好大兒:

 “咱這個當皇帝的都捨得把老四派到北平去吃沙子,他們哪一個讀書人的身份能尊貴過老四這個皇子的身份?

 老四都能去北方吃苦,他們既然想要在大明當官,憑什麼不去!

 你這個當哥哥的就惦記著陌生人,一點都不關係你親弟弟是吧?”

 朱元璋的喝問,一下子就把朱標給說的啞口無言。

 他知道,自己在執政上還是有著極大的“進步空間”。

 “咱辦事霸氣些,顯得你仁慈些,並不是讓你變得婦人之仁。”

 朱元璋指著朱標呵斥道:“你給咱記住,莫要婦人之仁,否則如何守得住咱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