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0章 鮮血染官袍


                 方重勇有信心,王德福一定還會回夔州的。

  因為,唐朝人喝酒,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日常幾乎是無酒不歡!

  過節一定要喝,平時也要喝點。高興的時候要喝,不高興更要喝!

  適合他們口味的酒,就一定不愁銷量。這也是方重勇不去搞什麼蒸餾酒,搞什麼燒刀子的重要原因。度數太高的酒,成本也很高,弄出十幾度的麴酒,就已經可以拿出來浪了,沒必要搞什麼四五十度的那種燒酒。

  唐朝人口味偏甜,喜歡甜酒,有時候如果酒不甜,甚至還要加糖(不是白砂糖)。

  色澤鮮紅清亮,口感柔滑又帶著甜味的紅曲酒,很容易受到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追捧。

  盛唐是酒的國度,無酒不歡。

  唐朝官方統計的官釀,一年產量約一千萬鬥。把民間私釀也算上,酒水消耗總量約為五千萬鬥,只會算少不會算多。

  不僅如此,真正的好酒,不僅不缺市場,而且價格高得嚇人,無數酒鬼還趨之若鶩,昂貴的酒錢也無法嚇阻他們。黃酒本身就屬於貴族階層宴會當中的常客。

  因此方重勇非常確信,上好的紅曲酒,在此時會有“異軍突起”的效果。畢竟此前沒人見過嘛。

  昂貴的釀造成本(傳說紅蓮稻為原料),上好的口感,新奇而高檔次的賣相,註定了紅蓮春會有很多人願意捧場!

  李白《將進酒》中有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高端酒水哪裡會有賣不完的呢?喜歡美酒的人,賣衣服賣馬也要去買酒啊!

  長安中樞機構光祿寺負責掌管膳食供酒,下設“良醞署”“食官署”之類的部門統籌宮廷和京城官府用酒,也就是所謂的“官釀”。

  良醞署“令掌供奉邦國祭祀五齊三酒之事”,遇皇帝祭祀天地,良醞署便帶領部下來佈置、陳放大量酒器。如果是做官者,便提供“春暴、秋清、酚釀、桑落等酒。”

  官釀具體事務都是由“良醞署”和“食官署“負責,二者常年有人手,如良醞署掌管釀酒的有30人,有釀酒手藝負責青銅製酒器的有120人,還有雜工13人。

  雖然官釀已經很強大了,但“高手在民間”的道理,唐代也依然適用。各地進獻的貢酒當中,有不少都是相當能打的。王元寶一類的豪商,自然也經營著長安城內的酒水生意。

  甚至還有不少酒肆酒樓等產業。從各地販運不同風味的酒水到長安,賺取大量利潤。

  如果不依靠外力,紅蓮春再好,也不可能短期內聲名大噪,在酒鬼們那裡口口相傳。因此只能靠豪商私下裡“廣而告之”,發酵炒作輿論,最後才能“一炮走紅”。

  這是一場雙贏的買賣。

  果不其然,還沒到新年,王德福又來了,同意收購紅蓮春,卻又提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個,第一批紅蓮春收一千鬥,價格必須降到20貫每鬥。以後的價格,根據長安的市場行情調整。不排除會漲,但也有可能下跌,甚至不收了。

  一千斗的體積,跟方重勇前世一千瓶兩升的可樂差不多,一兩艘漕船就能裝下,運輸的風險也很低。不得不說,王家不愧是長安豪商,將一切都算計得死死的。

  如果紅蓮春不受歡迎,他們也賠不了多少錢,慢慢賣也能回本。

  如果紅蓮春火了,那麼他們進貨價雖然高,但賣得更貴,同樣不會虧!

  和這些商人打交道,他們的算盤打得噼啪響。你或許會賺,但他們永遠不虧。

  方重勇十分敞亮,欣然同意,還簽了契書,給王德福吃下了一枚定心丸。

  第二個,王德福請了“品酒專家”來夔州,負責核定要交付的成品酒品質如何。在得到首肯後,才能批量進貨。

  關於這一點,方重勇亦是自信滿滿,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第三個,王德福希望獲得“紅蓮春”的釀造方法以及酒麴製法。他們原意出高價收購,哪怕十萬貫也不是不能商量。

  圖窮匕首見,這一條大概才是王元寶此番來夔州的真實意圖。

  方重勇想都沒想,直接拒絕。看到他斷然拒絕,王德福在失望之餘,也是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