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制的特點(1)

  大唐的官位雖然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這些士人都會去擔任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忽略了這一點的唐代歷史小說,那就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看個樂子了。

  士人壟斷了清貴官位,如果沒有皇帝提拔,他們不會允許類似李林甫一般出身的人擔任這樣的官職,更不要說沒有後臺又沒考科舉的牛仙客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人,也不會擔任非清貴官位,比如說伎術官,這一類官員數量很大,如太醫院中的醫官,又或者是州縣當中大量的基層辦事人員。

  他們有官職,有官位,不是基層小吏,但是卻不見正史記載,很多官位都是靠著後世考古出土墓誌來確定的。

  那麼可以從這裡推出一個可怕的結論:宋人寫的唐史,其實只是唐代士人的歷史,和宋代士大夫眼中的唐代歷史。而唐代清貴官職的種類,只佔已經發現的唐代文官官職總數的20%-25%(100+/400+)之間,如果把數量也算上,那清貴官員比例就低得更可怕了。

  唐代官員一般是4年任期,普遍是滿了以後就要被調任,先去職,然後再等待選官(比如老鄭回長安以後的遭遇)。去職容易,再被授予官職就難了。很多讀者的印象中,當官的應該是在不斷當官,一直當到死。

  但是唐代不是這樣的。

  類似張九齡、白居易、李德裕這樣的人,流轉過二十多個官職,基本上屬於一直在當官的人,屬於成功官員中的翹楚。然而普通官員如何呢?

  不過3-5任罷了,也許官場生涯,滿打滿算也就12-20年,很多活了五六十歲的人,官場生涯居然都不滿十年!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隱居。

  要麼在當官,要麼在家被迫隱居,這就是官員們的生活狀態。一些本身是官員,但在宋代修正史的士大夫眼中不算是官員的人,比如伎術官等,因為史書不記載他們,所以關於這些人的記錄也很少,史料呈現碎片化的狀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安史之亂後,由於節度使要維持住場面,需要大量的實幹官員,因此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重用。節帥們對於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開出來的薪水也很高,為各類不見史書詳細記載的伎術官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總結一下就是:唐代中後期,以士人為主的官僚階層固化嚴重,底層的上升通道被封死,士子內部競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