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64章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武週末年的“營州之亂”,使得大唐東北部局勢糜爛,並造成了一系列惡劣的連鎖反應。

  除了契丹與奚人擴大了基本盤外,還有一件大事,那便是渤海國的崛起。

  當然了,與契丹和奚人動不動就亮刀子的習慣不同,渤海國的崛起是相當和平的。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真正意義上的那種和平。

  這個事情怎麼來的呢,還要從當年高宗滅高句麗說起。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大唐所滅,大唐統治了高句麗在東北控制的土地。這時候,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麗遺民,由世居之地被大唐強行移居至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

  營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經略和控制東北各族的基地,亦是東北諸民族南下逐鹿中原的主要通道,當地漢人和其他民族雜居,習俗與中原並不相同。

  當時居住在營州一帶的不僅有粟末靺鞨、白山靺鞨、高句麗遺民,還有擺脫了東突厥的契丹和奚等族。

  由於唐王朝對內附和內徙的諸族大體上“順其土俗”,予以善待,授予官職,建立羈縻州、府等政策,因此營州地區總體上保持著“悅中國風俗,請被冠帶”的局面。

  但是武周後期,由於邊臣管理舉措失當,終於引發了“營州之亂”。

  那時候,徙居在營州一帶的靺鞨人和高句麗遺民也捲入並參與了這場叛亂。

  武周在鎮壓叛亂過程中,為了分化反唐勢力,瓦解叛軍,便赦免靺鞨之罪,封靺鞨酋長乞四比羽為許國公,粟末靺鞨的乞乞仲象為震國公。

  但乞四比羽拒絕接受,並乘唐王朝勢力被削弱,營州被攻佔,靺鞨故地空虛的有利時機,離開營州一帶,東渡遼水。後來唐軍聯合突厥、奚軍隊鎮壓叛亂之後,派契丹降將李楷固率兵追擊乞四比羽及靺鞨族人,乞四比羽被殺,乞乞仲象去世。

  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率領靺鞨人和高句麗人與李楷固大戰於天門嶺(遼西一帶)。大祚榮團結部眾善用兵,擊退了李楷固的追兵。

  恰在此時,突厥再次叛唐,契丹重新依附突厥,並遮斷了中原到東北的道路。

  大祚榮趁機率領族人和高句麗遺民向東進軍,回到太白山(長白山)東北坡奧婁河(牡丹江)上游一帶,據東牟山築城(敦化以北),並未參與突厥對大唐的戰爭之中。

  不久後大祚榮自立為震國王,仍稱靺鞨,渤海政權正式建立,拉開了渤海國的序章。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為了牽制突厥,決定緩和唐朝與渤海的關係。大唐派遣侍御史張行岌到震國進行招慰,大祚榮欣然接受。為了表示對唐王朝的友好,大祚榮派次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到長安入侍,被留為宿衛。

  大唐為了強化東北邊疆的經略,決定遣使正式冊封大祚榮。此後大祚榮積極加強與唐朝的交往與合作,其在位22年間,先後6次派遣其子或臣僚入唐膜拜。

  大唐與渤海國的關係進入蜜月期。

  但是好景不長。

  開元七年,大祚榮死後,其嫡長子大武藝繼位,大武藝在位期間北討黑水,南敵新羅,西結契丹,東聘日本,抗禮大唐,為海東盛國的形成奠定了廣闊的疆域基礎。

  這時的渤海國可謂是野心勃勃,蠢蠢欲動。

  隨後李隆基的騷操作來了。

  渤海政權建立後,其北部的黑水靺鞨勢力亦是迅速發展。

  開元十四年,李隆基下詔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州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使黑水靺鞨取得了與渤海同等的政治地位。實際上就是在給大武藝上眼藥。

  這下大武藝徹底爆發了,認為大唐是在跟黑水靺鞨打配合。於是他不顧大門藝的勸阻,強攻黑水靺鞨,但最終成果有限,並且還跟大門藝內訌,勢成水火。

  大武藝與大門藝內訌後,大門藝逃亡唐朝尋求避難,大武藝多次與唐交涉欲殺大門藝未果,渤海與大唐矛盾升級。

  次年,為了改善被大唐、黑水靺鞨、新羅等國包圍的不利局面,大武藝一方面派以高仁義為首的使團前往東瀛,與之結盟。另一方面則與契丹加強聯繫。

  開元二十年,大武藝東聯東瀛,西結契丹之後,便水陸兩路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對大唐的戰爭。

  水路由大將張文休帶領,出鴨綠江口渡海,襲擊了大唐在山東半島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登州;陸路由大武藝親自率領,進至河北東部馬都山一帶,屠城陷邑可謂是一時間威風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