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167章 春秋第二階段的變法

 君子之戰是什麼?事先一定會派人宣戰,沒有偷襲或埋伏,約定一個交戰的地方,開打之後還有一系列的規則進行約束。

 郤克帶著晉軍和衛軍到了齊國的“遂”地,當地的齊軍就是那麼安安分分等著,沒有襲擊行軍狀態的晉衛聯軍。

 本來在“艾陵”那邊的高固,他帶著一個軍團來到“遂”地與統率三萬多大軍的國佐會合。

 晉衛聯軍與齊軍相隔約三里地分別紮營。

 抵達“遂”地的郤克第一時間派人去邀請高固和國佐相會。

 既然是郤克提出邀請?高固和國佐願意見面的話,自然是由他們來決定見面的地點,見面的時間卻是該變成郤克來決定了。

 晉國來了兩個滿編軍團,兵力為兩萬五千人,加上隨扈、隨從之類非戰鬥人員,總人數其實達到了三萬六七千。

 衛軍出動了一個滿編軍團,兵力為一萬兩千,加上非戰鬥人員,人數有個一萬四五千的樣子。

 齊軍那一邊的總人數就是五萬多。

 只不過,齊君無野繼位之前就很迷戀勇士,成為國君推行了一個政策,既是允許非“大夫”、“士”、“徒”的群體自行參與到戰爭之中。

 所以,五萬多的齊軍,屬於正規軍的數量其實也就三萬左右,剩下就是那些不怕死想發財的庶人了。

 上戰場立軍功搏個前程?實在是想多了。

 不是“徒”的身份,僅是在晉國有可能獲得改變階級的機會,儘管機會並不太多,好過其餘諸侯國完全堵死了普通黎庶上進的通道。

 因此,齊君無野雖然允許齊國的普通黎庶上戰場,只是給他們一個冒死發財的機會,其餘真的就沒有了。

 對於發財這種事情?要知道齊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多少人沒有耕田,又有多少在“臨淄”或其它城池當街溜子的人,他們是多麼的想發財了。

 齊國的經濟在管夷吾一系列操作之後,增生了很多發財的路子,開拓了齊人的視野,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大量本該耕作糧食的土地被種上了桑麻。

 跟隨郤克出營觀察齊軍的樓令就看到了一種景象。

 大批不是正規軍的齊人,他們在齊軍的營盤周邊搭設帳篷或是窩棚,有些人則是連窩棚都不搭一個。

 這些齊人穿著五花八門,絕大多數人手上的武器只能用千奇百怪來形容。

 “那是掏灰用的叉子吧?”

 “好傢伙,那是三節棍嗎?”

 “大多數全是農具……”

 不是正規軍的齊人,他們確實沒有正規的武器,大多數看去也是臉黃肌瘦。

 郤克一直在面無表情看著,回程的路上才很感慨地說道:“桓公基業敗壞殆盡啊!”

 戰爭不是人數多就能取勝這個道理,諸夏這邊早就明白了。

 曾經的殷商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問題是裡面的絕大多數屬於奴兵,又在絕大多數時候只能幫倒忙。

 殷商的滅國就是因為奴兵倒戈,導致姬周成為天下共主之後幹了矯枉過正的操作,設立“徒”、“士”兩個階層,只有含“徒”和以上階級的人才能入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