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以利益驅使

 “齊軍已經與白翟接戰。齊軍三千,白翟約五千。”

 “再探!”

 “諾!”

 “秦軍約三千繞向齊軍左側,鄭軍以相同數量前往攔截。”

 “再探!”

 “諾!”

 這一次,樓令沒有身在前線,待在營盤的中軍大帳指揮作戰。

 類似的指揮方式十分依賴信息回饋,指揮官再根據回饋上來的信息,做出認為合適的反應。

 到目前為止,發生的交戰並不需要樓令對原有方案做出改變,只有發生了什麼意外,預備的方案才會被拿出來。

 為了這一戰,樓令以及參謀團忙碌了好幾天,包括預設戰場,兵力該怎麼進行部署。

 由於場地寬闊的關係,涉及到的交戰範圍大概是二十里方圓?

 兩個陣營打得不是古典戰爭,也就是沒有約個地點,軍隊列好陣型再開打。

 如回饋上來的信息那般,齊軍是在行軍狀態下遭遇同樣是移動狀態的白翟軍。兩支不同歸屬的軍隊碰上,下一刻就是趕緊調整好隊列,一部分軍隊則是第一時間朝對方發起衝鋒。

 “有敵軍主力的動向,立刻向我稟告。”樓令吩咐的人是樓見。

 任何的集體都分架構,既是進行合理的分工。

 現在,樓令無疑是這一支聯軍的大腦,他需要很多人來作為神經中樞傳達指令,出動的列國軍隊可以視作手腳。

 這般的指揮風格,其實才是一軍統帥正確的指揮方式。

 當然了,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特色。

 例如春秋時代時代的戰爭,統帥喜歡在陣列中的巢車之上,親眼目睹交戰過程,當場進行認為合適的調整。他們敢那樣,或許是仗著被俘不會死,交贖金能夠換取自由?

 等待古典戰爭落幕,一軍統帥被俘的話,生死很難預料,同時也沒有交贖金換取自由的可能性了。

 有另一種情況,也許獲勝方認為不該進行俘虜,最該做的事情是仍舊手下敗將去統領敵軍,好為己方的下一次勝利充當保障?

 齊軍、鄭軍與秦軍、白翟軍交戰之後,大量的信息被回饋到樓令這邊。

 “齊軍對上異邦果然有戰力加成啊!”樓令剛剛得到最新消息。

 人數處在劣勢的齊軍,他們三千打五千白翟人,交戰片刻之後就獲取到優勢。

 因為白翟陷入劣勢的關係,他們又投入兩千人增援,可是仍舊被齊軍壓著打。

 現在的情況是,三千齊軍對陣約七千白翟,交戰態勢逐漸陷入僵持。

 樓見聽到了樓令的話,用理所當然的表情說道:“列國對上異邦,以寡擊眾並且佔據優勢,不是很應該嗎?”

 是的,到了當前的歷史階段,諸夏列國對上異族,進行交戰以少打多能夠佔據優勢,確實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情。

 問題是什麼?諸夏列國的軍隊裝備其實沒有更新換代,異族的武器也是古早的狀態,偏偏諸夏這邊能夠壓著異邦打了。

 說得更清楚一些,列國還是在使用青銅武器,異邦大多使用石器、骨器和少量青銅器,不變的武器裝備和戰法之下,雙方只是在精神狀態出現了更變,形式也完全顛倒了。

 所謂的顛倒,主要是齊國稱霸之前,諸夏列國被異邦打得面臨文明被顛覆的危險,僅是這點就能夠證明異邦在交戰中取得極大優勢,列國則是陷入很窘迫的劣勢。

 諸夏重新取得優勢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前前後後耗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在那一段時間,衛國和燕國都面臨過覆滅的危險,更多的諸侯國遭到覆滅。

 要是有一張地圖的話,看看現下的態勢,其實就能夠更加明晰一些。

 地圖

 中原腹地還有異邦勢力盤踞,他們並未被清剿乾淨。

 在中原的周邊,一些異邦已經在從部落轉為邦國的形式,更多在謀求整合組建與諸夏列國一般無二的國家體制。

 別看從部落轉為邦國,再從邦國發展為擁有更完善體制的國家。這個說白了就是一種文明的遞進方式,一次次都需要與之匹配的生產力或科技實力支撐,才能夠完成更新換代。